末次冰期冰川规模与冰川“异时”、“同时”问题的讨论

被引:10
作者
崔之久
张威
机构
[1]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2]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北京 
[3] 北京 
关键词
末次冰期; 同时性; 异时性; 季风; 冰川规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43.6 [冰川];
学科分类号
070501 ;
摘要
亚洲末次冰期冰川发育特征的深入研究表明,末次冰期冰川规模早期大于晚期.最近,国内外已经注意到末次冰期中期(MIS3b)存在全球性质的降温时段,此时湿度大,并与低温相结合,引起冰川前进的规模也大于干冷的末次冰盛期(LGM),指示末次冰期以来的冰川演化不仅仅是亚洲自身的区域性特点,而且有可能带有全球性.同时,东亚沿海山地冰川发育表现为与大陆内部不一致的特征,说明即使在同一季风系统条件下,由于地理位置、水热条件的不同,也可以引起冰川演化的区域分异,呼应早期提出的冰川发育"异时性"理论.从研究末次冰期冰川发育规模入手,讨论西风带与季风带对冰川发育规模的影响,结合其它地区末次冰期冰川发育特点,进而得出:由于海地汽系统循环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期对冰川发育影响不同,在各地冰川最大前进规模和时间是一致或不一致的,在10ka和30ka时间尺度上冰川发育可能存在"同时"和"异时"两种情况.
引用
收藏
页码:510 / 51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中低纬度MIS 3b(54~44 ka BP)冷期与冰川前进 [J].
施雅风 ;
姚檀栋 .
冰川冻土, 2002, (01) :1-9
[2]   季风的发展与冰川的消失──从台湾高山末次冰期冰川发育特征说起 [J].
崔之久 ;
杨健夫 ;
刘耕年 ;
宋国城 ;
王鑫 .
冰川冻土, 2000, (01) :7-14
[3]   中国台湾高山第四纪冰川之确证 [J].
崔之久 ;
杨健夫 ;
刘耕年 ;
宋国城 ;
王鑫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9, (20) :2220-2224
[4]   末次盛冰期中国海古地理轮廓及其气候效应 [J].
谢传礼,翦知湣,赵泉鸿,汪品先 .
第四纪研究, 1996, (01) :1-10
[5]   季风亚洲末次冰期的古冰川遗迹 [J].
李吉均 .
第四纪研究, 1992, (04) :332-340
[6]   从我国现代冰川研究的一些结果看庐山第四纪冰川问题 [J].
苏珍 .
冰川冻土, 1984, (02) :83-88
[7]   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讨 [J].
李吉均 ;
文世宣 ;
张青松 ;
王富葆 ;
郑本兴 ;
李炳元 .
中国科学, 1979, (06) :608-616
[8]  
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M]. 科学出版社 , 施雅风等著, 1989
[9]  
中国第四纪冰川冰缘学术讨论会文集[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 1985
[10]  
Paleoclimatic field studies in and along the Qinling Shan (Central China)[J] . Karl Tilman Rost.GeoJournal . 199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