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被引:26
作者
李博 [1 ]
张志强 [1 ]
苏飞 [2 ]
韩增林 [1 ]
机构
[1]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2]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关键词
海洋产业生态系统; 适应性; 环渤海地区; 均方差赋权法;
D O I
10.13249/j.cnki.sgs.2017.05.007
中图分类号
P74 [海洋资源与开发];
学科分类号
0824 ;
摘要
将产业生态系统引入到海洋研究中,开展海洋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研究,界定海洋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的内涵及特征;采用均方差赋权法进行权重赋值,构建海洋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分析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生态系统的适应性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整体来看,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差异较大,主要问题是环渤海地区各省市海洋产业发展参差不齐,产业基础和发展速度差异较大,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不一;2从空间来看,海洋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呈现山东>辽宁>天津>河北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海洋产业子系统各要素中,呈现敏感性越大,弹性越大的特征,海洋环境子系统适应性特征不明显;3从时间来看,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在波动中不断增强,各省市适应性综合指数差距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这种扩大的趋势是由于海洋产业子系统年均增长的差异所致;4区域内部海洋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差异明显:天津市海洋产业子系统适应性指数最高,海洋环境子系统发展水平滞后;河北省海洋产业、环境子系统适应性指数较低,海洋产业生态系统发展水平低;辽宁省海洋产业、环境子系统适应性指数较小,海洋产业、环境子系统发育较平衡;山东省海洋产业、环境子系统适应性指数较高,海洋产业生态系统发展水平高,海洋产业子系统发展迅速。
引用
收藏
页码:701 / 70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气候变化和适应对中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 [J].
何为 ;
刘昌义 ;
刘杰 ;
陈梦玫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S2) (S2) :248-253
[2]   基于生态适应性循环三维框架的城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J].
刘焱序 ;
王仰麟 ;
彭建 ;
张甜 ;
魏海 .
地理学报, 2015, 70 (07) :1052-1067
[3]   东北地区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评价 [J].
仇方道 ;
佟连军 ;
姜萌 .
地理研究, 2011, 30 (02) :243-255
[4]   社会-生态系统框架(SES)下区域生态系统适应能力建模研究 [J].
徐瑱 ;
祁元 ;
齐红超 ;
林长伟 .
中国沙漠, 2010, 30 (05) :1174-1181
[5]   区域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概念、理论框架及其应用研究 [J].
王文杰 ;
潘英姿 ;
王明翠 ;
罗海江 ;
张峰 ;
申文明 ;
刘晓曼 .
中国环境监测, 2007, (02) :1-8
[6]   高速增长下的适应性城市形态研究 [J].
罗佩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
阎小培 .
城市问题, 2006, (04) :27-31
[7]   气候变化危险水平与可持续发展的适应能力建设 [J].
林而达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02) :76-79
[8]   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以东北低山丘陵区黑牛河小流域为例 [J].
戴全厚 ;
刘国彬 ;
刘明义 ;
王跃邦 .
地理学报, 2005, (02) :209-218
[9]   对开展全球变化区域适应研究的几点看法 [J].
陈宜瑜 .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04) :495-499
[10]   中国制造业竞争因素评价及其适应性调整 [J].
刘俊杰 ;
王述英 .
亚太经济, 2004, (04) :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