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型虚假供述成因的多角度解读

被引:7
作者
陈欢
机构
[1] 长江大学
关键词
自愿虚假供述; 影响因素; 基础;
D O I
10.16478/j.cnki.jbjpc.20150211.015
中图分类号
D631 [公安工作];
学科分类号
0306 ; 1402 ;
摘要
在刑讯逼供备受关注背景下,虚假的认罪供述往往被认为是警察审讯压力的结果。在趋利避害的本能下,人们忽视了实践中长期存在的无辜者自愿进行的虚假有罪供述,往往将其当成真实认罪供述。自愿型虚假供述具有的主动性、隐蔽性等特点给刑事司法带来危害。影响自愿型虚假供述的因素包括现实功利性因素、心理因素、人格与环境因素、精神病理因素等多方面,这些因素又具有传统文化中重亲情轻法律的消极思想、工具理性泛滥以及心理需求膨胀等文化、心理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38 / 4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顶罪替刑犯罪的刑法思考 [J].
张晶 ;
韩建成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35 (06) :111-116
[2]   祛魅的意义与危机——马克斯·韦伯祛魅观及其影响探论 [J].
王泽应 .
湖南社会科学, 2009, (04) :1-8
[3]   刑事错案中的证据问题——实证研究与经济分析 [J].
何家弘 ;
何然 .
政法论坛, 2008, (02) :3-19
[4]   略论中西家庭伦理精神 [J].
李桂梅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 (02) :20-23
[5]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德) 韦伯 (Weber, 2012
[6]  
变态心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王建平主编, 2005
[7]  
心理学大辞典[M]. 上海教育出版社 , 林崇德等主编, 2003
[8]  
人本主义心理学[M]. 浙江教育出版社 , 车文博著, 2003
[9]  
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M]. 山东人民出版社 , 范忠信著, 2001
[10]  
学术与政治[M]. 三联书店 , (德)马克斯·韦伯(MaxWeber)著,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