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房棘球蚴在动物和人体内的发育与组织病变考察

被引:14
作者
洪凌仙
林宇光
机构
[1] 厦门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
关键词
棘球蚴属; 多房棘球绦虫; 自然动物宿主; 人体多房棘球蚴; 小鼠感染实验; 发育; 组织病理学;
D O I
10.13215/j.cnki.jbyfkztb.1987.02.014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1982~1985年在新疆、宁夏等地共记录人体多房棘球蚴病142例,其中男72,女70。最大年龄69岁,最小12岁,而30~40岁组65例(47%)。人体9例病理标本主要呈巨块型和巨块结节型病肝,质地坚硬。切片显示病肝纤维化,其间有大小不等的肉芽结节病变,近中央处有坏死空洞。多房蚴由许多细小泡囊组成。角质膜较厚,生发层脱落不见,缺原头节,全系不育囊。囊腔有豆渣样碎屑,无囊液。 宁夏固源流行区自然动物宿主调查发现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是本虫宿主新记录,自然感染率0.3%。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 alaschanicus)自然感染率为1.3%。二种鼠类的多房蚴发育状况良好,质软有丰富的次生泡囊和原头节。中华鼢鼠有60~80%的育囊,达乌尔黄鼠有40~60%的育囊。二者切片所见泡囊角质层薄,有断裂;生发层较厚,发育有原头节并有群多的石灰质颗粒。组织病变有炎症白细胞浸润,并有成纤维细胞和结缔组织增生以及肉芽肿病变,肝组织绝大部分被次生囊所取代。观察证明两种鼠类是我国多房棘球蚴的适宜动物宿主。 小白鼠人工感染实验阐明虫卵至多房棘球蚴的全程发育。感染孕节48小时后肝组织内有六钩蚴病灶。3天后虫体呈囊块,与肝组织有界限可辨。10~12天后虫体形成泡囊,有生发层细胞分化。30天后泡囊增大达1.3×1.0
引用
收藏
页码:51 / 61+86 +86-90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多房棘球绦虫在我国自然动物宿主的发现及其形态学研究 [J].
李维新 ;
张国才 ;
林宇光 ;
洪凌仙 .
动物学报, 1985, (04) :365-371
[2]  
包虫病的病原与诊断[M]. 青海人民出版社 , 张彦博等 著,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