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地区晚印支期I型花岗岩带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被引:28
作者
刘宝山 [1 ]
任凤和 [1 ]
李仰春 [2 ]
赵焕力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2] 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齐齐哈尔分院
关键词
I型花岗岩; 晚印支期; 伊春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 [侵入岩、深成岩];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晚印支期花岗岩岩石类型主要为一套含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及含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岩石中暗色闪长质岩包体发育较普遍,富含角闪石及镁质黑云母,副矿物以榍石、磁铁矿、磷灰石常见,Al2O3/(Na2O+K2O+CaO)<1.1,显示出I型花岗岩特征。利用岩石矿物组合、岩石化学特征判别其产于碰撞后构造环境,认为造山后伸展体制是这期花岗岩形成的重要原因。岩石(87Sr/86Sr)i及δEu值反映其源区为壳幔过渡区,氧同位素(1δ8O)测定值在5.5‰-10‰之间,具壳幔混源的特点,表明岩石来源于下地壳或壳幔过渡部分,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或壳幔过渡区部分熔融作用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74 / 7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内蒙古前进场花岗岩体的地质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J].
王万军 ;
孙振家 ;
胡祥昭 .
地质与勘探, 2005, (02) :35-40
[2]   西秦岭糜署岭岩体镁铁质微粒包体的特征及成因 [J].
李永军 ;
王冉 ;
李注苍 ;
刘志武 ;
李金保 .
地质通报, 2003, (07) :506-511
[3]   花岗岩研究与大陆动力学 [J].
王涛 .
地学前缘, 2000, (S2) :137-146
[4]   中国东部燕山期火成岩构造组合与造山—深部过程 [J].
邓晋福 ;
赵国春 ;
赵海玲 ;
罗照华 ;
戴圣潜 ;
李凯明 .
地质论评, 2000, (01) :41-48
[5]   东北地区显生宙花岗岩的成因与地壳增生 [J].
吴福元 ;
孙德有 ;
林强 .
岩石学报, 1999, (02) :22-30
[6]   华北北部在古亚洲域与古太平洋域构造叠加过程中的地质作用 [J].
邵济安 ;
牟保磊 ;
何国琦 ;
张履桥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7, (05) :390-394
[7]  
太行山造山带岩浆活动及其造山过程反演.[M].罗照华等著;.地质出版社.1999,
[8]  
吉黑东部构造格架及地壳演化.[M].赵春荆等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
[9]  
花岗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M].高秉璋等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