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的中国叙事:个人与国家关系的历史变迁

被引:9
作者
杨君
机构
[1]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个体化; 现代化; 国家; 去政治化; 伦理情谊;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1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学科分类号
0305 ; 030503 ;
摘要
国家-个人关系是理解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视角。通过对个体化叙事在中国百年历史变化中的深刻分析,有利于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化在当代中国的意义,以及国家与个人关系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演变路径。新中国成立前的个体化构建一种特定的个体与国家的联结关系:国家利益最大化的社会取向的个体观念。新中国成立后的个体化进程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经历了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是集体化的生活,个人从传统文化网络组织中脱域然后又重新嵌入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再分配系统中;第二次转型是指个人从集体中脱嵌,追求一种为自己而生活、自主人生奋斗式的个体选择。中国社会的个体化发展深受以国家为中心的思想传统的影响,表征为一种去政治化的个体化路径。追溯中国文化传统,个体化命题给予当下中国社会最为深刻的启示是一种具有伦理情谊和发挥人生向上的民族精神。
引用
收藏
页码:154 / 16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2]   集体主义时代和个体化时代的集体行动 [J].
王小章 ;
冯婷 .
山东社会科学, 2014, (05) :45-51
[4]   单位与社区:中国城市社会生活的组织重建 [J].
卢汉龙 .
社会科学, 1999, (02) :52-54+57
[5]  
乡土中国[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费孝通, 2012
[6]  
“自我”中国[M]. 上海译文出版社 , (挪) 贺美德 (Hansen, 2011
[7]  
倾听底层[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郭于华, 2011
[8]  
中国的公与私;公私[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日) 沟口雄三, 2010
[9]  
观念史研究[M]. 法律出版社 , 金观涛, 2010
[10]  
学术与政治[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德) 韦伯,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