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样前体蛋白转基因鼠神经干细胞分化中细胞凋亡及Tau蛋白磷酸化检测

被引:1
作者
李国栋 [1 ]
袁保梅 [2 ]
鄢文海 [3 ]
邢莹 [3 ]
机构
[1] 郑州大学医学实验中心
[2] 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
[3] 郑州大学医学院
关键词
转基因鼠; 神经干细胞; 细胞凋亡; Tau蛋白过磷酸化;
D O I
10.13705/j.issn.1671-6825.2009.03.054
中图分类号
R749.16 [];
学科分类号
100203 ;
摘要
目的:比较淀粉样前体蛋白(APP)转基因小鼠与同遗传背景的正常鼠的神经干细胞在分化过程中细胞凋亡、Tau蛋白变化及Tau[pS396]磷酸化的情况。方法:剪取新生的APP转基因小鼠尾尖,常规提取DNA,用PCR法检测动物是否携带有APP基因;而后分别取APP+鼠和正常鼠海马部位脑组织,按常规进行神经干细胞(NSC)的培养,并将纯化的NSC进行诱导分化,根据细胞来源不同分为APP+细胞组和正常细胞组,用线粒体膜电位法检测APP+细胞组、正常细胞组的细胞凋亡情况,用免疫荧光化学和免疫蛋白印记法测定2组细胞总Tau蛋白水平及Tau[pS396]磷酸化的变化。结果:APP+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APP-细胞(P<0.05),APP+细胞中总Tau蛋白和Tau[pS396]的磷酸化水平明显高于APP-细胞组(P<0.05)。结论:APP+转基因鼠神经干细胞分化中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细胞内Tau蛋白和Tau蛋白磷酸化水平增高。
引用
收藏
页码:519 / 52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黄精多糖对App转基因小鼠大脑及性腺组织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J].
李友元 ;
成威 ;
邓洪波 ;
张萍 .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8, 27 (11) :844-846
[2]   褪黑素对花萼海绵诱癌素诱导的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影响 [J].
李夏春 ;
王建枝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04) :354-357
[3]   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对脑淀粉样蛋白生成的影响 [J].
李建军 ;
李柱一 ;
李宏增 ;
林宏 .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7, (02) :119-121
[4]   益智口服液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不同脑区细胞凋亡的影响 [J].
詹焱 ;
马涤辉 ;
张昱 .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01) :123-126
[5]   大脑皮质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过程中Tau蛋白表达的研究 [J].
杨蓓 ;
石玉秀 .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05, (01) :55-59
[6]   阿尔茨海默症的转基因动物模型 [J].
常洋 ;
秦川 ;
蔡有余 .
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 1999, (02) :49-53
[7]   Phosphorylated tau in neuritic plaques of APPsw/Tauvlw transgenic mice and Alzheimer disease [J].
Perez, Mar ;
Moran, Maria Asuncion ;
Ferrer, Isidre ;
Avila, Jesus ;
Gomez-Ramos, Pilar .
ACTA NEUROPATHOLOGICA, 2008, 116 (04) :409-418
[8]   Sodium selenite induces apoptosis in cultured cortical neurons with special concomitant changes in expression of the apoptosis-related genes [J].
Xiao, R. ;
Qiao, Jian T. ;
Zhao, Hai F. ;
Liang, J. ;
Yu, Huan L. ;
Liu, J. ;
Guo, Ai M. ;
Wang, W. .
NEUROTOXICOLOGY, 2006, 27 (04) :478-484
[9]  
Structure of β-amyloid fibrils and its relevance to their neurotoxicity: Implications for the pathogene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J] . Kazuhiro Irie,Kazuma Murakami,Yuichi Masuda,Akira Morimoto,Hajime Ohigashi,Ryutaro Ohashi,Kiyonori Takegoshi,Masaya Nagao,Takahiko Shimizu,Takuji Shirasawa.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 . 200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