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理论框架

被引:28
作者
吴兆录
闫海忠
机构
[1] 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
关键词
多样性保护,生物最小面积,最小景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141 [数学生态学与生物模型];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摘要
稳定而复杂多样的自然生境有利于多样性的形成和保存,剧变并趋于简单化的干扰生境常使多样性丧失。现实中的森林破碎化使区域物种丧失。多样性保护要求具备促使物种能长久生存的生境。生物最小面积概念集中讨论物种长久生存与群落(景观)面积的关系,是多样性保护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根据自然保护实践,提出最小景观,扩充了生物最小面积概念。讨论了生物最小面积概念在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理论框架、了解被保护生物及其生境的自然特点以及建立更全面的自然保护网络等方面的应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3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及其研究 [J].
陈灵芝 .
植物杂志, 1993, (05) :7-9
[2]   自然保护区学说与麦克阿瑟-威尔逊理论 [J].
邬建国 .
生态学报, 1990, (02) :187-191
[3]   英国的自然保护研究工作 [J].
M.B.Usher ;
朱靖 .
生态学报, 1990, (01) :61-70
[4]  
景观生态学[M]. - 科学出版社 , 肖笃宁等 编著, 2003
[5]  
地理系统学说导论[M]. - 商务印书馆 , (苏)索恰瓦(Сочава, 1991
[6]  
云南自然保护区[M].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主编, 1989
[7]  
中国自然保护纲要[M].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编写委员会,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