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8 条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1978~2015年):模型与实证
被引:111
作者:
程名望
[1
]
贾晓佳
[1
]
俞宁
[2
]
机构:
[1]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 斯坦福大学Freeman
来源: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经济增长;
贡献率;
空间因素;
D O I:
10.19744/j.cnki.11-1235/f.2018.10.014
中图分类号:
F323.6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1978~2015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和增长核算方法测算了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非农业部门产出贡献率和社会总产出贡献率分别为11.64%和10.21%;劳动力转移使自身生产率提高4.49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7.93%,其中贡献率主要来源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11.74%)和农村劳动力转入地(16.11%)。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机理,一方面是产业效率差异带来产出差额从而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即增长效应;另一方面是集聚效应和干中学等学习效应导致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提升,带来劳动者生产效率提升,即效率效应。本研究既论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也为制度改革和市场化推进导致的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性提供实证结论。
引用
收藏
页码:161 / 172
页数:12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