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科奇海与白令海表层沉积中的钙质和硅质微体化石研究

被引:24
作者
陈荣华
孟翊
华棣
王汝建
机构
[1]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2]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动力沉积和动力地貌综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3]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杭州
[4] 上海
关键词
微体化石; 碳酸盐溶解作用; 表层沉积; 北极;
D O I
10.16562/j.cnki.0256-1492.2001.04.005
中图分类号
P736.22 [历史海洋学、海洋地层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通过对北冰洋楚科奇海和白令海 41个表层沉积样品中的有孔虫、介形类等钙质微体化石和硅藻、放射虫、海绵骨针等硅质微体化石的定量分析 ,发现表层沉积中浮游有孔虫几乎缺失 ,这可能与该区表层生产力相对低、碳酸盐溶解作用较强有关 ,而底栖有孔虫和硅质微体化石的丰度分布则明显受表层沉积物类型、表层初级生物生产力和碳酸盐溶解作用所控制。其中 ,北冰洋楚科奇海陆架区有孔虫丰度和分异度低 ,含少量浅水介形类 ,放射虫在陆架浅水区缺失 ,但含有较多硅藻和海绵骨针等其它硅质微体化石 ,反映该区由于海冰、表层海水温度较冷而导致表层初级生产力相对低。白令海陆坡区底栖有孔虫丰度比楚科奇海高一个数量级 ,底栖有孔虫分异度也相对高 ,硅藻、放射虫、海绵骨针等硅质微体化石的丰度与钙质化石一样 ,其丰度比楚科奇海明显高 ,反映表层初级生产力相对高。根据白令海陆坡区底栖有孔虫和硅质微体化石丰度、底栖有孔虫胶结质壳比值的水深变化 ,推测该区碳酸盐溶跃层和补偿深度 (CCD)相对浅 ,分别位于水深 2 0 0 0 m和 380 0 m处
引用
收藏
页码:25 / 3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白令海表层沉积物中的放射虫与海洋环境 [J].
程振波 ;
石学法 ;
高爱国 ;
鞠小华 .
极地研究, 2000, (01) :24-31
[2]  
Recent Benthonic Foraminiferal Biofacies in the Arctic Ocean[J] . Micropaleontology . 197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