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胁迫下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高光谱特征和生理生态响应

被引:34
作者
谷艳芳 [1 ]
丁圣彦 [1 ]
陈海生 [1 ]
高志英 [2 ]
邢倩 [2 ]
机构
[1] 河南大学生态科学与技术研究所
[2]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
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高光谱; 生理生态; 干旱胁迫; 黄淮海平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6年于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采用ASD Fieldspec HH光谱仪测定了不同水分胁迫下冬小麦高光谱反射率、红边参数和对应的冬小麦生理生态参数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叶绿素a+b(Chla+b),叶片水分含量(LWC),叶面积指数(LAI)。结果表明,冬小麦生理生态参数随生长发育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Chla、Chlb和Chla+b开花期达最大值;LWC和LAI孕穗期达最大值。随干旱胁迫程度增加,Chla、Chlb和Chla+b、LWC和LAI减少。不同水分处理下冬小麦高光谱反射率具有绿色植物特征。用红边一阶微分光谱特征参数分析,冬小麦孕穗期和开花期红边(λred)位于728~730nm,灌浆期红边(λred)移到734nm。Chla、Chlb和Chla+b与Dλ730:Dλ702、Dλ730∶Dλ718,LWC与Dλred、Dλ718以及LAI与Dλ718、Dλred、Sred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大于0.5(p<0.05)。经回归分析,Chl与Dλ730∶Dλ702、LWC与Dλred呈线性关系(R2=0.87),LAI与Sred呈二次关系(R2=0.68)。因此,用冬小麦高光谱特征及红边参数能判断冬小麦生育后期长势和农田水分胁迫程度。
引用
收藏
页码:2690 / 269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 [1] 油菜红边特征及其叶面积指数的高光谱估算模型
    黄敬峰
    王渊
    王福民
    刘占宇
    [J].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08) : 22 - 26
  • [2] 天然草地植被覆盖度的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
    刘占宇
    黄敬峰
    吴新宏
    董永平
    王福民
    刘朋涛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06) : 997 - 1002
  • [3] 应用遥感技术评价植被生化物质含量的研究进展
    丁圣彦
    李昊民
    钱乐祥
    [J]. 生态学杂志, 2004, (04) : 109 - 117
  • [4] 水分胁迫条件下棉花生理变化及其高光谱响应分析
    冯先伟
    陈曦
    包安明
    孙莉
    王登伟
    马亚琴
    [J]. 干旱区地理, 2004, (02) : 250 - 255
  • [5] 水稻不同发育时期高光谱与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变化规律
    唐延林
    黄敬峰
    王人潮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01) : 61 - 68
  • [6] 水稻叶面积指数的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
    王秀珍
    黄敬峰
    李云梅
    王人潮
    [J]. 遥感学报, 2004, (01) : 81 - 88
  • [7] 水稻、玉米、棉花的高光谱及其红边特征比较
    唐延林
    黄敬峰
    王秀珍
    王人潮
    王福民
    [J].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01) : 29 - 35
  • [8] 不同品种、肥水条件下冬小麦光谱红边参数研究
    赵春江
    黄文江
    王纪华
    杨敏华
    薛绪掌
    不详
    [J]. 中国农业科学 , 2002, (08) : 980 - 987
  • [9] Estimating vegetation water content with hyperspectral data for different canopy scenarios: Relationships between AVIRIS and MODIS indexes[J] .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 2006 (4)
  • [10] Use of hyperspectral derivative ratios in the red-edge region to identify plant stress responses to gas leaks
    Smith, KL
    Steven, MD
    Colls, JJ
    [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4, 92 (02) : 207 -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