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6 条
中国南方海相生烃成藏研究的若干新进展(三) 南方四套区域性海相烃源岩的沉积相及发育的控制因素
被引:253
作者:
梁狄刚
[1
]
郭彤楼
[2
]
边立曾
[3
]
陈建平
[1
]
赵喆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化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
[3]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来源:
关键词:
古生代;
海相地层;
碳酸盐岩烃源岩;
沉积相;
生物相;
控制因素;
形成模式;
中国南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南方研究区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下二叠统、上二叠统四套区域性古生代海相烃源岩可划分为7种有利沉积相:即深水泥质陆棚相、深水热水陆棚相、深水碳酸盐岩陆棚相、深水硅磷质台凹相、海湾澙湖相、近海湖盆沼泽相、前三角洲相。四套海相烃源岩的沉积—生物相图反映出这些相都不同程度与大洋相通。从早寒武世到晚二叠世,烃源岩的相类型向多样化发展。受都匀、东吴运动影响,有利相带的分布范围由大到小出现两个旋回。南方海相烃源岩的发育受板块运动、板内活动、三大古隆起、四个转换期、沉积—生物相等五个因素的控制。南方海相优质烃源岩的形成模式可概括为深水陆棚—底栖藻席模式,其特点是底栖藻类发育,沉积表面氧化而埋藏环境还原,并以此区别于已有的三种形成模式。研究区北面的秦岭洋,南面的华南洋(Pz1)、八布洋(Pz2)伸入扬子克拉通内部形成的不同时期"海湾体系",是海相烃源岩发育的摇篮,可作为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领域。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9
页数:19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