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流域退耕还林项目的碳汇效应分析——以贵州省红枫湖流域为例

被引:3
作者
焦树林
艾其帅
机构
[1]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碳汇量; 经济效益; 红枫湖流域;
D O I
10.13989/j.cnki.0517-6611.2011.28.086
中图分类号
F326.2 [林业];
学科分类号
120302 ;
摘要
[目的]对红枫湖流域退耕还林项目的碳汇效应进行分析,为贵州省退耕还林的碳汇潜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2000~2006年红枫湖流域内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的调查,对林区内主要树种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桃(Amygdalus persica)、李(Prunus salicina)、杏(Armeniaca vulgaris)、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和楸树(Catalpa bungei)7种林木的碳汇量及碳汇效应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估算了红枫湖流域2015年的森林碳汇总量。[结果]2000~2006年,随着时间的变化,森林的中、幼龄林生物蓄积量和碳汇量有上升的趋势,2006年达到1.05×107kg,将发挥越来越大的固碳潜力。在所研究的7种树种中,杉木是研究区内碳汇功能强的树种,预测到2015年,其单位面积碳汇量可以达到106.51t(C)/hm2,其次为柳杉,单位面积碳汇量为99.42t(C)/hm2,杏的碳汇功能最弱,单位面积碳汇量为13.03t(C)/hm2;7种树种的森林碳汇总量为2.35×107kg,平均单位面积碳汇量为26.17t(C)/hm2;按305.0元/t的价格计算,可产生7.17×106元的经济效益,按254.1元/t(C)的价格计算,可产生5.91×106元的经济效益。[结论]红枫湖流域退耕还林碳汇效应的经济效益巨大,具有较大的增值空间。
引用
收藏
页码:17402 / 17404+17407 +17407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退耕还林工程历史进程与对策探讨 [J].
李传坤 ;
韩天一 ;
欧阳勋志 ;
王伟峰 ;
张邦文 .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18) :10870-10873
[2]   华西雨屏区退耕还林地杂交竹林碳储量特征研究 [J].
刘正刚 ;
洪祖荣 .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17) :10287-10288+10293
[3]   四川省宜宾市退耕还林现状及其后续产业发展对策 [J].
何惠琴 ;
李绍才 ;
吴勇刚 .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31 (01) :108-110
[4]   东北林区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技术问题浅析 [J].
郭伟 ;
丁舒 ;
铁立伟 .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30 (06) :186-188
[5]   对发展我国林业碳汇的思考 [J].
龚维 ;
姚源 .
防护林科技, 2008, (06) :45-46
[6]   宁南山区无公害马铃薯生产施肥技术及经济效益分析 [J].
冯天梅 ;
王效瑜 .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 (04) :45+47-45
[7]   对龙江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的建议 [J].
苗雨贵 .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 (04) :115-115
[8]   国内森林碳汇研究概述 [J].
吕景辉 ;
任天忠 ;
闫德仁 .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8, (02) :43-47
[9]   云南退耕还林工程林木生物质碳汇潜力 [J].
陈先刚 ;
张一平 ;
詹卉 .
林业科学, 2008, (05) :24-30
[10]   乌兰察布市退耕还林工程的绩效分析 [J].
王海伟 ;
王全印 ;
张锦凤 .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 (02) :74-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