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山南段森林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4
作者
王琰 [1 ]
俞艳霞 [1 ]
张先平 [1 ,2 ]
王孟本 [1 ]
机构
[1] 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
[2]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森林; 吕梁山; 双向指示种分析; 碳密度; 空间格局;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3.10.001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基于2000年和2005年两期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利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方法,对森林植被进行群系划分;采用生物量换算因子法,对森林样地碳密度进行估算,对碳密度及其动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基于地统计学原理对森林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并对其影响因子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吕梁山南段森林植被可分为9个群系,即臭椿群系、柳树群系、辽东栎-油松混交群系、辽东栎群系、辽东栎-枫树混交群系、辽东栎-白桦-山杨混交群系、白皮松-辽东栎混交群系、白皮松-侧柏混交群系和槐树群系。2000年各群系的碳密度值介于23.53 Mg·hm-2和75.65 Mg·hm-2之间,平均值为54.90 Mg·hm-2;2005年的碳密度值介于24.16 Mg·hm-2和78.91 Mg·hm-2之间,平均值为57.20 Mg·hm-2,5年间9个森林群系的碳密度增加了2.30 Mg·hm-2。(2)森林碳密度呈现出自南向北、自西向东增加的趋势;球状模型能很好地反映森林植被碳密度的空间结构特征;碳密度分布主要受结构性因子影响,空间依赖性较强,在小尺度上没有明显规律,而在中尺度上有群团状分布的特点。(3)随着海拔的升高,森林碳密度先增后降,1 600~1 800 m最大;坡上部森林碳密度最高,其次为坡下部,山脊部最低;阴坡半阴坡森林碳密度一般高于阳坡和半阳坡,无坡向处最低;斜坡和平坡碳密度值明显高于其他坡地,急坡地最小。
引用
收藏
页码:1658 / 166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造林绿化与气候变化.[M].魏殿生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2]  
地统计学及在生态学中的应用.[M].王政权编著;.科学出版社.1999,
[3]   太原盆地土壤呼吸的空间异质性 [J].
张义辉 ;
李洪建 ;
荣燕美 ;
严俊霞 ;
李君剑 .
生态学报, 2010, 30 (23) :6606-6612
[4]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固碳现状和潜力 [J].
吴庆标 ;
王效科 ;
段晓男 ;
邓立斌 ;
逯非 ;
欧阳志云 ;
冯宗炜 .
生态学报, 2008, (02) :517-524
[5]   1981~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 [J].
方精云 ;
郭兆迪 ;
朴世龙 ;
陈安平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6) :804-812
[6]   黑龙江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J].
焦燕 ;
胡海清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2) :2248-2252
[7]   坡耕地黑土有机碳空间异质性及其格局 [J].
方华军 ;
杨学明 ;
张晓平 ;
梁爱珍 .
水土保持通报, 2005, (03) :20-24+28
[8]   湖南省森林植被的碳贮量及其地理分布规律 [J].
焦秀梅 ;
项文化 ;
田大伦 .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5, (01) :4-8
[9]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 [J].
王军 ;
傅伯杰 ;
邱扬 ;
陈利顶 ;
余莉 .
生态学报, 2002, (08) :1173-1178
[10]   中国森林生物量的估算:对Fang等Science一文(Science,2001,291:2320~2322)的若干说明 [J].
方精云 ;
陈安平 ;
赵淑清 ;
慈龙骏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2, (02) :24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