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新概念与唯物史观新境界

被引:8
作者
鲁品越
机构
[1]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经济哲学中心
关键词
价值哲学; 事实性价值; 映射性价值; 精神生产; 价值世界的规律; 历史规律; 唯物史观;
D O I
10.13718/j.cnki.xdsk.2014.04.001
中图分类号
B03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学科分类号
010101 ;
摘要
现行价值哲学将"价值"理解为物对人的直接关系(包括需要、效用等等),这是作为物与人直接关系的"事实性价值",但最重要的价值不是这种价值,而是"映射性价值",它由人的主体将其所持有的社会关系的价值赋予客体对象而生成,由此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价值纽带。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就是价值世界的生产过程。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将其社会化的生命投射并凝结于产品中,以产品为媒介而生成作为生产关系的劳动价值。生产关系决定社会意识,从而形成各种价值观念,其投射到客观对象中生成了各类价值:投射于社会利益关系行为而形成伦理价值,投射于与其相应的感性形象而创造美学价值,投射于人类认知活动而创造关于真理性的价值。这种"赋价过程"并非随意的主观过程,它遵循价值世界规律,将被赋价的客体的规律纳入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之中,从而形成了价值哲学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新境界。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5+181 +181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关于“普世价值”的几点看法 [J].
李崇富 .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8, (09) :17-20
[2]   剩余劳动与唯物史观理论建构——走向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J].
鲁品越 .
哲学研究, 2005, (10) :20-26+129
[3]   物品体系与社会结构再生产——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新解读路径 [J].
鲁品越 .
哲学动态, 2004, (12) :8-13
[5]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把握 [J].
陈先达 .
高校社会科学, 1989, (05) :66-74
[6]  
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王治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  
礼记正义.[M].(汉)郑玄注;龚抗云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  
美的历程.[M].傅敏编;李泽厚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 著;刘丕坤 译.人民出版社.1979,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