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缓慢移动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内层状降水区的微结构分析

被引:10
作者
叶家东
范蓓芬
W.R. Cotton
M.A.Fortune
机构
[1]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2]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大气科学系
[3]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大气科学系 南京
[4] 南京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层状区; 微物理学; 冰晶聚合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对一个中纬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层状降水区的微物理结构,结合雷达、卫星和其他飞机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CC层状区内某些部位盛行冰晶聚合体,它们分布在相当厚的过冷气层内(0.5—-14℃或更冷).冰晶聚并过程足层状区内降水质点增长的主要机制.它起源于较高较冷的气层,在冰晶聚合体下降途中聚并效率渐趋增强,在0℃层附近形成一大的冰晶聚合带. 层状区中云滴液态含水量一般低于0.3g·m-3.0℃层以下降水质点数浓度较低,平均为0.8L-1(2D-P资料)和2.3L-1(2D-C资料),相应的平均体积中值直径分别为1.0和0.6mm.在0—-10c气层内,冰质点平均数浓度为27L-1(2D-P资料)和133L-1(2D-C),远人于0℃层以下的雨滴数浓度,相应的平均体积中值直径为0.8和0.4mm.冰质点数浓度随高度向上增加,在飞机垂直探测的顶部(6600m高度)观测到最大数浓度52L-1(2D-P资料)和289L-1(2D-C资料).冰质点大小则相反,是随高度下降而增大的.在0℃层附近冰晶聚合体较大较多,冰质点中15%以上是聚合体,2D-P探头观测的冰质点平均体积中值直径达1.8mm. 滴谱分析表明,负指数律分布能较好地拟合所有观测的降水质点大小谱分布.对水滴,斜率参数λ平均为17(±3.6)cm-1,相对变差不超过20%,在云模式研究中可以近似地假定λ是
引用
收藏
页码:464 / 475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Musil, 1982, Case study of a hailstorm in Colorado, Part Ⅱ: Particle growth processes at mid-levels deduced from in-situ measurements, J. Heymsfield,A.J. and D.J. Atmospheric Scie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