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能源强度与经济的同步收敛性研究

被引:10
作者
陈迅 [1 ]
王春宝 [1 ]
张勇 [1 ]
蒲勇健 [1 ,2 ]
机构
[1]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2] 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关键词
能源强度; 经济增长; 收敛性; 空间面板模型;
D O I
10.13587/j.cnki.jieem.2016.03.027
中图分类号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F426.2 [];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摘要
各地区一直致力于缩小经济发展差距,然而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能源强度及其收敛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地区能源强度与经济能够同时趋于收敛,那么经济发展中能源消耗总量控制的目标则是可行的。本文基于中国31个省份1997-2011年的数据,通过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地区经济的收敛性以及能源强度与经济的同步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区经济存在条件β收敛性,并且收敛速度达到每年1.98%-2.12%;伴随着地区经济收敛,能源强度也存在显著的收敛性,而且收敛轨迹呈现螺旋状;两个同步收敛过程中,地区经济收敛过程大约会提升0.02%的能源强度增长率,从而会提高能源强度的收敛水平,不过这一效应并不明显;而且,地区经济增长率和能源强度增长率均具有一定的正向外溢效应,但前者更突出。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本文认为能源消费总量非增长目标具有现实可行性,宏观层面可以形成能源强度与能源消费总量双控机制,地方则可以因地制宜步入能源强度与经济同步收敛的路径当中。
引用
收藏
页码:216 / 22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区域部门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差异收敛分析 [J].
齐绍洲 ;
李锴 .
经济研究, 2010, 45 (02) :109-122
[2]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机理分析 [J].
齐绍洲 ;
云波 ;
李锴 .
经济研究, 2009, 44 (04) :56-64
[3]   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方差分解 [J].
史丹 ;
吴利学 ;
傅晓霞 ;
吴滨 .
管理世界, 2008, (02) :35-43
[4]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内在依从关系的实证研究 [J].
赵进文 ;
范继涛 .
经济研究, 2007, (08) :31-42
[5]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 [J].
齐绍洲 ;
罗威 .
经济研究, 2007, (07) :74-81
[6]   近年来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 [J].
许召元 ;
李善同 .
经济研究, 2006, (07) :106-116
[7]   收敛还是发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争论的文献综述 [J].
刘夏明 ;
魏英琪 ;
李国平 .
经济研究, 2004, (07) :70-81
[8]   质疑中国经济增长的条件收敛性 [J].
王志刚 .
管理世界, 2004, (03) :25-30
[9]   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 [J].
史丹 .
经济研究, 2002, (09) :49-56+94
[10]   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J].
沈坤荣 ;
马俊 .
经济研究, 2002, (01) :33-3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