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荧光光谱检测胃浆膜识别胃癌组织

被引:4
作者
马君
毛伟征
李颖
史晓风
王荣
郑荣儿
孟继武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光学光电子省重点实验室,青岛大学附属医学院普通外科,中国海洋大学光学光电子省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光学光电子省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光学光电子省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光学光电子省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光学光电子省重点实验室青岛市,青岛市,青岛市,青岛市,青岛市,青岛市
关键词
自体荧光; 胃肿瘤; 激发波长;
D O I
10.13480/j.issn1003-9430.2005.02.003
中图分类号
R735.2 [胃肿瘤];
学科分类号
100214 ;
摘要
目的探讨自体荧光光谱从胃浆膜识别胃癌的可行性,为手术中准确确定胃癌切除范围奠定基础。方法选用激光源Xe灯的308、337、365和405nm14种激发波长测试和比较了41例患者胃癌、癌旁、正常处胃浆膜的自体荧光光谱。结果405nm激发正常组、癌旁组、胃癌组的单主峰强度依次减弱(P<0.05),可依此区分3组标本。胃癌组在610-630nm存在卟啉特征峰,胃癌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365nm激发可识别胃癌与正常组,但不能区分癌旁组(P>O.05);337YIITI、308niql激发从正常组到胃癌组双主峰强度逐步成相反的变化趋势,双峰强度比可有效区分3组标本,但308nm激发(P<0.01)比337nm激发(P<0.05)的可区分度更高。结论4种波长激发均能区分正常胃浆膜与胃癌浆膜,其中308nm、337nm、405nm激发的荧光光谱能更灵敏地区分胃癌、癌旁及正常胃浆膜,308nm的效果最好。
引用
收藏
页码:74 / 7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胃癌的自体荧光光谱诊断 [J].
萧树东 ;
戈之铮 ;
钟喨 ;
罗鸿仔 ;
叶衍铭 ;
郑家骠 .
胃肠病学, 2002, (01) :21-23+41
[2]   胃液高效液相荧光光谱对胃癌诊断的价值 [J].
郭慧兰 ;
周丽雅 ;
林三仁 ;
丁士刚 ;
王立新 ;
金珠 ;
耿秋明 ;
赵一鸣 .
中华消化杂志, 2001, (07) :29-31
[3]   胃癌患者癌组织激光诱发荧光光谱的初步探讨 [J].
李静 ;
李世荣 ;
曹建彪 ;
高革 .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1999, (04) :11-13
[4]   胃癌的发光与原叶啉Ⅸ发光关系的研究 [J].
连少辉 ;
杨士珍 ;
俞鹤年 ;
丁爱华 .
光电子·激光, 1998, (02) :54-56
[5]   肿瘤发展过程中卟啉代谢的特点及其在肿瘤诊断上的意义 [J].
孟继武 ;
侯尚公 ;
张新夷 ;
徐叙瑢 ;
西坂刚 ;
深海隆明 ;
大仓一郎 ;
张新夷 ;
徐叙瑢 .
科学通报, 1995, (12) :1144-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