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境下死刑限制非常规路径探讨

被引:2
作者
潘庸鲁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死刑; 立功; 人性; 功利主义; 刑事政策;
D O I
10.19404/j.cnki.dffx.2009.04.013
中图分类号
D924.12 [刑罚的种类];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死刑存废受制于一个国家的价值观、社会形势、人民情感等因素,与人权保障并无直接关系。从长远看废除死刑是历史的必然,但立即废除死刑对中国来说缺乏现实基础,走限制死刑的路径是刑法学界的共识。传统限制死刑的路径主要包括缩减罪名、替代措施、明确死刑标准等几种,但它们只是停留在理论论证阶段,付诸实践尚需时日。而作为法定从轻量刑情节的立功制度则不同,成为司法实践中限制死刑的非常规路径,立功之所以能够分担死刑限制的责任在于人性的弱点、功利主义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111 / 11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略论中国刑法中的死刑替代措施 [J].
高铭暄 .
河北法学, 2008, (02) :18-21+26
[2]   徘徊在悔罪性和有效性之间的立功制度 [J].
黄广进 .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6, (05) :31-35
[3]   关于死刑存废的断想 [J].
谢望原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05) :111-112
[4]   死刑、犯罪人与敌人 [J].
冯军 .
中外法学, 2005, (05) :608-615
[5]  
人权保障法与中国[M]. 法律出版社 , 莫纪宏, 2008
[6]  
刑事法评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陈兴良, 2007
[7]  
死刑的全球考察[M].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英)罗吉尔·胡德著, 2005
[8]  
立法理论[M].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英)吉米·边沁著, 2004
[9]  
刑法的人性基础[M]. 中国方正出版社 , 陈兴良著, 1996
[10]  
论犯罪与刑罚[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意)贝卡里亚(Beccaria,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