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知识带入学生生命里

被引:79
作者
郭元祥
机构
[1]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知识问题; 教育知识观; “人—知相遇”; 强有力的知识; 深度教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632.4 [教学法与教学组织];
学科分类号
040102 ;
摘要
知识是一个"符号世界",更是"真理世界"和"意义世界",兼具客观性和社会性等多重属性。知识问题是课程与教学理论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也是2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人们对待知识的态度不仅影响着课程的价值取向,而且影响着教学的活动结构,麦克·扬主张"以知识为基础的方法"建构课程理论和探讨教学问题。教学活动作为"知识密集型"实践,是主体以"人—知相遇"为基础的意义实践,否认知识客观实在性而过分强调意义的社会建构,以及否认知识社会性而将知识窄化为单一的教学内容,都是非常危险的。课程与教学改革需要回归知识的理性本质与真理意义,在建立知识与学生发展的意义联结中维护知识的课程意义及其"价值强度",达成知识对于学生生命成长的价值期待。构建"人—知相遇"关系,把知识带入学生生命里,引导学生在知识理解中遇见逻辑与理性、遇见历史与文化、遇见世界与自我,从认识世界到进入世界再到改变世界,让学生获得对于生命成长"强有力的知识"。面对深化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作为主体以"人—知相遇"为基础的发展性实践,教学必须发挥课程知识作为思想种子、文化种子、精神种子的育人价值,摆脱符号训练或虚无建构的泥潭,克服单一的认知性实践,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走向"文化—社会密集型实践",让学生在进入逻辑、进入历史、进入文化、进入社会中丰盈人生智慧。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43+184 +184-185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遇见与预见:学科想象的生成及想象教学 [J].
郭元祥 ;
李新 .
教育研究, 2021, 42 (09) :39-49
[2]   马丁·布伯:当代语境中的对话哲学 [J].
哈贝马斯 ;
曹卫东 .
现代哲学, 2017, (04) :1-8
[3]   带领学生进入历史:“两次倒转”教学机制的理论意义 [J].
郭华 .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6, 14 (02) :8-26+187
[4]  
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 郭元祥.课程.教材.教法. 2009(11)
[5]   “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还是柏拉图? [J].
赵猛 .
世界哲学, 2007, (06) :13-25
[6]   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 [J].
钟启泉 ;
有宝华 .
全球教育展望, 2004, 33 (10) :3-7
[7]   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 [J].
王策三 .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4, (03) :5-23
[8]   人类生存关系的诗意反思——论马丁·布伯的“我—你”哲学对近代主体哲学的批判 [J].
王晓东 ;
刘松 .
求是学刊, 2002, (04) :38-42
[9]  
把知识带回来[M]. 教育科学出版社 , 迈克尔·扬, 2019
[10]  
我与你[M]. 商务印书馆 , (德) 布伯,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