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煤阶与低煤阶煤层气藏物性差异及其成因

被引:52
作者
陈振宏 [1 ]
贾承造 [2 ]
宋岩 [2 ]
王红岩 [1 ]
王一兵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高煤阶煤层气藏; 低煤阶煤层气藏; 储层物性; 成藏机理; 模拟实验;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1 [煤];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扫描电镜、煤层气成藏物理模拟及热变模拟实验手段,系统研究了高煤阶、低煤阶煤储层在孔隙特征、渗透性、吸附/解吸特征等方面的根本性差异,并深入剖析了该差异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高煤阶气藏的孔隙度低,渗透性差,吸附平衡时间长且较分散,初期相对解吸率与相对解吸速率低;低煤阶气藏孔隙度高,渗透性好,吸附平衡时间短而集中,初期相对解吸率与相对解吸速率高。煤的化学分子结构、物理结构及显微组分的差异是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高煤阶煤层气藏解吸效率较低,开发难度较大,而低煤阶煤层气藏开发较容易。同时,构造热事件对高煤阶煤储层的改造作用很显著,有利于高煤阶煤层气藏开发。
引用
收藏
页码:179 / 18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构造抬升对高、低煤阶煤层气藏储集层物性的影响 [J].
陈振宏 ;
贾承造 ;
宋岩 ;
王红岩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04) :461-464
[2]   高、低煤阶煤层气藏成藏过程及优势地质模型 [J].
陈振宏 ;
宋岩 .
新疆石油地质, 2007, (03) :275-278
[3]   煤层气散失过程与地质模型探讨 [J].
洪峰 ;
宋岩 ;
陈振宏 ;
赵孟军 ;
柳少波 ;
秦胜飞 ;
傅国友 .
科学通报, 2005, (S1) :121-125
[4]   煤层气与常规天然气地球化学控制因素比较 [J].
赵孟军 ;
宋岩 ;
苏现波 ;
柳少波 ;
秦胜飞 ;
洪峰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6) :21-24
[5]   煤层气基础理论、聚集规律及开采技术方法进展 [J].
王红岩 ;
李景明 ;
刘洪林 ;
李贵中 ;
李隽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6) :14-16
[6]   无烟煤煤层气成藏与产气机理研究——以沁水盆地无烟煤为例 [J].
饶孟余 ;
钟建华 ;
杨陆武 ;
叶建平 ;
吴建光 .
石油学报, 2004, (04) :23-28
[7]   煤的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 [J].
钟玲文 .
地球科学, 2004, (03) :327-332+368
[8]   沁水盆地燕山期构造热事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J].
陈刚 .
西北地质科学, 1997, (02) :63-67
[9]   中国煤层气分布特征及高产富集因素 [J].
赵庆波 ;
李五忠 ;
孙粉锦 .
石油学报, 1997, (04) :1-6
[10]  
煤层气成藏机制及经济开采理论基础.[M].宋岩;张新民等著;.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