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中外文化符号观调查

被引:38
作者
王一川 [1 ]
张洪忠 [1 ]
林玮 [2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2]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文化软实力; 中国文化符号; 外国文化符号; 大学生; 推广价值; 隐性的双重文化人格; 流体型文化人格;
D O I
10.19290/j.cnki.51-1076/i.2010.06.001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化专题研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研究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国24所高校采集了1878份调查问卷,首次全面考察了我国大学生对文化符号的认知与评价状况。数据分析结果发现:第一,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符号的感知呈现出一种高度的趋同性和理性化趋势。"大学生眼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政治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符号上。第二,大学生的文化符号评价与其社会身份因素(如性别、年龄、专业、高校所在区域等)没有较大的相关性。第三,与中国古代文化符号受到推崇相比,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化符号的影响力亟待提升。第四,大学生对富有推广价值的中国文化符号的认识较为分散,尚未形成推广认同度较高的核心文化符号。第五,文艺类、科技类、经济品牌类、媒介类等文化符号建设亟待加强。第六,富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和富有推广价值的中国文化符号分别侧重传承价值与宣传价值,其产业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均有待提高。本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具有一种隐性的双重文化人格及流体型文化人格的理论假设和相关对策建议:重视位居前列的中国文化符号的影响力现状及其在大中小学课程及教材体系和各类艺术文化产业中的运用,认真考察和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隐性的双重文化人格。
引用
收藏
页码:4 / 20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5 条
  • [1] “古典”或者“现代”:美国汉学家如何看中国文学
    孙康宜
    [J]. 读书, 1996, (07) : 116 - 120
  • [2] 中国形象.[M].(英) 雷默 (Ramo;J.C.) 等;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 [3] 人格手册.[M].[美]LawrenceA.Pervin;[美]OliverP.John著;黄希庭主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 [4] 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M].[英]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编著;王柯平等译;.人民出版社.2001,
  • [5] 人格心理学.[M].(美)Jerry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