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由全球制造中心向创新中心转变的机制分析

被引:3
作者
魏守华
刘小静
程穆
机构
[1] 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长三角; 全球制造中心; 全球创新中心; 区域创新能力;
D O I
10.19626/j.cnki.cn31-1163/f.2013.04.002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本文旨在揭示长三角从全球制造中心向创新中心转变的渐进性和系统性过程。我们认为长三角由制造中心向创新中心转变的机制分三个过程:首先,长三角制造业集聚促进企业R&D、大学等公共R&D、技术交易市场等科技活动;其次,科技活动和制造业之间形成正反馈效应的创新系统;最后,由封闭走向开放的系统性要素共同决定长三角的创新产出。通过运用递归方法(recursive regression)扩展Feldman and Florida(1994)地理创新函数的实证检验,结果发现,长三角制造业集聚显著地影响企业R&D等科技活动;区域内科技活动具有一定的相互加强效应;大多数科技活动及开放条件下的外部技术溢出对长三角创新能力有积极影响,但少数要素,如产学研合作、区域间技术溢出等效果还有待于加强。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2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技术转移的渠道分析 [J].
安同良 ;
刘伟伟 ;
田莉娜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8 (04) :61-71+158
[2]   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兼评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 [J].
魏守华 ;
吴贵生 ;
吕新雷 .
中国软科学, 2010, (09) :76-85
[3]   内生创新努力、本土技术溢出与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 [J].
魏守华 ;
姜宁 ;
吴贵生 .
中国工业经济, 2009, (02) :25-34
[5]  
区域科技论[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吴贵生, 2007
[6]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channels for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spillovers: Evidence from Chinese high-tech industries[J] . Xiaohui Liu,Trevor Buck.Research Policy . 2007 (3)
[7]  
Catching up or standing still?[J] . Jeffrey L. Furman,Richard Hayes.Research Policy . 2004 (9)
[8]   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 [J].
Furman, JL ;
Porter, ME ;
Stern, S .
RESEARCH POLICY, 2002, 31 (06) :899-933
[9]   R&D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 [J].
Audretsch, DB ;
Feldman, MP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6, 86 (03) :630-640
[10]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J] . David T. Coe,Elhanan Helpman.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 199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