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生成机制研究——基于TPB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7
作者
杨金丹
机构
[1]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办公室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伦理失范; TPB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641 [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学科分类号
0305 ; 030501 ; 030505 ; 0401 ;
摘要
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的行为表现受到普遍关注。本文以西方经典的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引入TPB模型,采用跟踪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数据,使用SPSS和Amos软件对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生成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TPB模型对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行为有很好的预测和解释作用;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意图会显著影响其网络伦理失范行为的发生;大学生感知或执行网络伦理失范的意图受限于个体对待网络伦理失范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主观规范发挥较为重要的作用,即父母、老师、同伴等群体对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所形成的普遍性认知进而营造的社会压力氛围会显著影响到大学生对待网络伦理失范的态度、意图以及对执行网络伦理失范难易程度的认识。
引用
收藏
页码:118 / 12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论青年学生网络伦理的困境及对策 [J].
饶桂生 .
高等农业教育, 2015, (08) :3-6
[2]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现状与思考 [J].
李玉华 ;
闫锋 .
思想教育研究, 2012, (11) :62-66
[3]   网络伦理教育与网络心理 [J].
David B.Whittier ;
周梦雅 .
中国电化教育, 2012, (03) :1-7
[4]   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表现、原因与防治 [J].
安仲森 .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1, 34 (03) :107-109
[5]   国外网络伦理教育的主要做法及启示 [J].
薛伟莲 .
教育科学, 2011, 27 (01) :82-85
[6]   网络伦理问题的根源及其治理 [J].
郑洁 .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 (04) :91-95
[7]   中美学校的网络伦理教育比较研究 [J].
陆伟华 .
教育探索, 2009, (09) :151-153
[8]  
虚拟世界中的道德实践[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黄少华, 2010
[9]  
Us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to understand cyberbullying: The importance of beliefs for developing interventions[J] . Sara Pabian,Heidi Vandebosch.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2014 (4)
[10]  
Cyberethics, Cybersafety, and Cybersecurity[J] . Portia Pusey,William A. Sadera.Journal of Digital Learn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 20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