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区非农田早春杂草生态位研究

被引:7
作者
郭水良
李扬汉
机构
[1] 浙江师范大学生物学系!金华
[2]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
关键词
生态位; 早春杂草; 最小生成树;
D O I
10.19588/j.issn.1003-935x.1997.04.001
中图分类号
S451.1 [杂草防治理论与方法];
学科分类号
0904 ;
摘要
1996年3月调查了南京地区12个非农田旱地样点的早春杂草重要值,以此计测了它们的生态位宽度:以杂草群落梯度代替生态因子间隔,用生态因子间隔作为生态位重叠值计算中的加权因子,对该地区非农田生境杂草的生态位重叠值进行了计算;并用图论聚类中的最小生成树法,以生态位重叠值作为指标,作出了能直观反映该地区21种主要杂草生态学相似程度的最小生成树。结果表明,波斯婆婆纳、猪殃殃、荠、宝盖草、野老鹳草、野燕麦、一年蓬、繁缕、泽漆等杂草生态位最宽,是本地区非农田生境的主要早春杂草;21种杂草中,婆婆纳、波斯婆婆纳、睫毛婆婆纳、猪殃殃、繁缕、野燕麦、刺儿莱、卷耳、荠、臭荠等杂草的生态位重叠值比较大,说明它们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比较接近。
引用
收藏
页码:2 / 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最小生成树MST的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意义 [J].
张明理 .
西北植物学报, 1995, (02) :154-160
[2]   鼢鼠土丘植被演替过程中的种的生态位分析 [J].
王刚 ;
杜国祯 .
生态学杂志, 1990, (01) :3-8+16
[3]   植物群落中生态位重迭的计测 [J].
王刚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1984, (04) :329-335
[4]  
植物生态学的数量分类方法[M]. 科学出版社 , 阳含熙等 著,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