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知识的扭曲、缺失和复原——以中国西南地区的三个少数民族为例

被引:31
作者
杨庭硕
机构
[1] 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湖南吉首
关键词
地方性知识; 生态适应; 社会适应;
D O I
10.13438/j.cnki.jdxb.2005.02.012
中图分类号
D633 [民族工作];
学科分类号
0304 ; 030401 ; 030402 ;
摘要
民族文化具有能动适应于环境的禀赋,这是学术界早就公认的结论。但前人基本上是就文化的生态适应而展开研究。而我们所面临的事实是:世界各地生态危机频发,文化对生态的适应失去效用。文化的适应存在双重性,它既要适应所处生态环境,还要适应所处的社会背景。前人对文化的社会适应缺乏关注,正是无法解释目前生态危机频发的原因。为此,以我国西南地区的苗族、侗族和彝族在近500年间的文化变迁为例,通过文化政治分析,去揭示这三个民族的地方性知识如何在中央王朝的统一政策作用下发生变形、扭曲和缺失,力图弄清文化的社会适应原则,希望从中找到复原和利用这些地方性知识的最佳对策。
引用
收藏
页码:62 / 66+84 +84
页数:6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