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土壤氮素淋溶的影响

被引:8
作者
邹诚 [1 ,2 ]
徐福利 [1 ]
闫亚丹 [1 ,2 ]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3] 不详
[4]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5] 不详
关键词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氮素淋溶; NO-3-N淋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24 [土地开发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土壤剖面NO-3-N、NH+4-N、有机质和全氮分布的测定,论述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土壤氮素淋溶的影响,对当地农业发展提出建议。结果表明:在200 cm内土壤NO-3-N最大值都出现在200 cm处,其中日光温室最大为20.36 mg/kg。土壤NH+4-N在200 cm内是较均匀的分布在10~25 mg/kg。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土壤剖面土壤NH+4-N、有机质和全氮分布没有影响。随着深度的变化对土壤NH+4-N分布也没有影响。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在土壤剖面的分布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60 cm以下有机质保持在1.07~5.95 g/kg,全氮保持在0.12~0.35 g/kg。根据试验结果得出,土壤氮素淋溶的主要成分是NO-3-N,土壤NO-3-N淋溶程度与降雨、灌溉、施肥量呈正比,在坡地的淋溶较少。
引用
收藏
页码:114 / 116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有机肥中不同形态氮及可溶性有机碳在土壤中淋溶特性研究 [J].
王红霞 ;
周建斌 ;
雷张玲 ;
赵满兴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 (04) :1364-1370
[2]   安塞县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J].
胡明 ;
马继东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8, (01) :182-185
[3]   黄土区不同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含量及其关系 [J].
汪文霞 ;
周建斌 ;
严德翼 ;
马勤安 .
水土保持学报, 2006, (06) :103-106+132
[4]   不同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研究 [J].
张春霞 ;
郝明德 ;
魏孝荣 ;
王旭刚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6, (01) :81-83
[5]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人工林的土壤环境效应 [J].
白文娟 ;
焦菊英 ;
马祥华 ;
焦峰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05, (S1) :135-141
[6]   降水条件下黄土坡地氮素淋溶特征的研究 [J].
王辉 ;
王全九 ;
邵明安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5, (05) :63-66+95
[7]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脆弱农业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以安塞县为例 [J].
高旺盛 ;
董孝斌 .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02) :182-188
[8]   地膜覆盖玉米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J].
张成娥 ;
梁银丽 ;
贺秀斌 .
生态学报, 2002, (04) :508-512
[9]   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体氮的差异 [J].
李世清 ;
李生秀 ;
张兴昌 .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 1999, (01) :70-74
[10]   农田氮素淋失研究进展 [J].
张国梁 ;
章申 .
土壤, 1998, (06) :291-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