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莲花池山旧石器遗址孢粉记录的古环境初步分析

被引:6
作者
彭菲 [1 ,2 ]
范雪春 [3 ]
夏正楷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人类演化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福建博物院
[4]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晚更新世; 古环境; 南方红土; 莲花池山旧石器遗址; MIs 3阶段;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2 [古气候学]; Q981 [古人类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060305 ; 0709 ;
摘要
莲花池山旧石器遗址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在2005~2006年的考古发掘中揭露出一个包含有砖红土及网纹红土的地层剖面,在其中的3个石英砾石夹层中出土数百件石制品。光释光测年数据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的活动时间大致在60~26kaB.P.,对应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MIS 3)。孢粉分析结果表明,古人类活动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植被面貌属于亚热带针阔混交林植被面貌,林下生长有丰富的蕨类植物,在这一良好的生态背景下,古人类活动频繁。遗址石器工业面貌是以刮削器为主的小型石器技术类型。这种以小型石片石器为主的特征不同于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以砍砸器为主的大型砾石石器工业传统,是我国南方地区MIS 3阶段开始广泛出现的技术特征。MIS 3阶段是寒冷干燥的末次冰期中一个温暖湿润的"间冰阶",该阶段全球范围内古人类技术出现明显变化,遗址显著增多,人类活动范围扩大。莲花池山的研究结果显示,气候环境转变是南方地区技术传统改变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南方地区多样化的区域小生境也提示这一文化传统的变革也可能由其他因素引起。
引用
收藏
页码:705 / 71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53 条
[21]   青藏高原年保玉则山末次冰期中期以来的湖泊演化与古冰川发育 [J].
类延斌 ;
张虎才 ;
尚华明 ;
杨伦庆 ;
雷国良 ;
张文翔 .
第四纪研究, 2008, (01) :132-139
[22]   中国南方红土环境磁学 [J].
卢升高 .
第四纪研究, 2007, (06) :1016-1022
[23]   华南地区发育于不同母岩之上的表土磁化率特征及其意义 [J].
饶志国 ;
朱照宇 ;
吴翼 ;
杨恬 ;
付淑清 .
第四纪研究, 2007, (04) :651-652
[24]   双洎河流域环境考古 [J].
张震宇 ;
周昆叔 ;
杨瑞霞 ;
张松林 ;
蔡全法 ;
鲁鹏 ;
郝利民 ;
王超 .
第四纪研究, 2007, (03) :453-460
[25]   殷墟地区土壤剖面孢粉组合特征及环境意义 [J].
张振卿 ;
许清海 ;
李月丛 ;
阳小兰 ;
荆志淳 ;
唐际根 .
第四纪研究, 2007, (03) :461-468
[26]   嵩山中更新世末至晚更新世早期的环境与文化 [J].
周昆叔 ;
张松林 ;
莫多闻 ;
王辉 .
第四纪研究, 2006, (04) :543-547
[27]   三峡地区更新世人类适应生存方式 [J].
裴树文 ;
高星 ;
冯兴无 ;
陈福友 .
第四纪研究, 2006, (04) :534-542
[28]   三峡井水湾旧石器遗址的自然环境 [J].
裴树文 ;
冯兴无 ;
陈福友 ;
高星 ;
张文卿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4, (04) :109-114
[29]   皖南网纹红土的粒度分布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J].
胡雪峰 ;
沈铭能 ;
方圣琼 .
第四纪研究, 2004, (02) :160-166
[30]  
40~30ka B.P.中国暖湿气候和海侵的特征与成因探讨[J]. 施雅风,于革.第四纪研究.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