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牙形石的演化趋向

被引:6
作者
董熙平
机构
[1]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开放研究实验室
关键词
副牙形石; 演化;
D O I
10.16509/j.georeview.1997.05.009
中图分类号
Q915 [古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09 ; 070903 ;
摘要
原牙形石Gapparodus属外部形态的演化趋向可能是沟的增加,从“二沟型”至“三沟型”。这与早奥陶世Scolopodus属的演化有某些类似之处。单锥副牙形石的演化趋向尚不清楚。Westergaardodina的演化趋向表现在:①齿体轮廓:主要表现在长/宽比的变化,二齿型的种长/宽比的变化趋向是逐渐增大;三齿型的齿体长/宽比的变化趋向是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②基部开口和侧部开口的大小:二齿型的种侧部开口的总的趋势是逐渐变小;三齿型的齿体基部开口和侧部开口总的趋势是逐渐变小,但也有例外。③侧齿突的方向和形态:三齿型的种侧齿突的演化趋向与正笔石目笔石枝的演化趋向或多或少有些类似之处。原始类型两侧齿突水平延伸,随后出现两侧齿突上斜或上曲类型。至晚寒武世出现两侧齿突近于平行,垂直向上延伸的类型,多数三齿型的种属于此种类型。二齿型的种侧齿突方向的演化不明显。原始类型两侧齿突近于平行,垂直向上延伸。至晚寒武世开始出现两侧齿实向外分散,长短不一的类型。中寒武世晚期至晚寒武世早期还出现侧齿突下部发育隆脊和凹坑的类型。但是,一直残存至奥陶纪的种仍为两侧齿突近于平行,垂直向上延伸的类型。
引用
收藏
页码:498 / 50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华北及邻区牙形石[M]. 科学出版社 , 安太庠等 著,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