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流域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泥沙产量的影响

被引:14
作者
赵阳
余新晓
机构
[1] 不详
[2]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3] 不详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灰色关联度; 双累积曲线; 模型; 量化;
D O I
10.13332/j.1000-1522.2013.03.004
中图分类号
S714.7 [森林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为探讨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与泥沙产量的影响,了解黄土高原区域水土资源变化规律,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罗玉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数理统计、双累积曲线、灰色关联度分析、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流域1986—2008年间降水、径流、泥沙年际变化特征,并量化分析了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泥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6—2008年间,流域年均降雨量变化趋势不显著(P=0.22);流域径流、泥沙呈减少趋势,减少趋势显著程度分别达到P=0.025和0.087,且二者均在1994年发生减少突变;2)除降水外,径流与潜在蒸散敏感性最强,而输沙量大小与日照时数关系更为密切;3)气候变化对径流、泥沙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33.1%和32.5%,土地利用变化贡献率则分别为66.9%和67.5%。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4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 [1] Effects of landuse change on surface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 at different watershed scales on the Loess Plateau[J]. ZHANG Xiaoming1, CAO Wenhong2, GUO Qingchao3, and WU Sihong41 Assoc. Prof. Dr.,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Beijing 100048, China, 2,3 Prof. Dr.,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Beijing 100048, China, 4 Dr., Department of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tockholm, SE-100 44, Sweden.In
  • [2] 降雨和水保措施对无定河流域径流和产沙量影响
    张守红
    刘苏峡
    莫兴国
    舒畅
    郑超磊
    侯博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0, (04) : 161 - 168
  • [3] 晋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清水河流域径流对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的响应
    唐丽霞
    张志强
    王新杰
    王盛萍
    查同刚
    [J]. 植物生态学报 , 2010, (07) : 800 - 810
  • [4] 密云水库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流和产沙的影响
    庞靖鹏
    刘昌明
    徐宗学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6 (03) : 290 - 299
  • [5] 黄河中游水文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张建云
    王国庆
    贺瑞敏
    刘翠善
    [J]. 水科学进展, 2009, 20 (02) : 153 - 158
  • [6] 黄河中游地区年径流对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响应分析
    张晓萍
    张橹
    王勇
    穆兴民
    [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9, 7 (01) : 19 - 26
  • [7] 黄河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来水来沙变化及其对水利水保措施的响应
    穆兴民
    巴桑赤烈
    ZHANG Lu
    高鹏
    王飞
    张晓萍
    [J]. 泥沙研究, 2007, (02) : 36 - 41
  • [8] 黄土丘陵沟壑区集水区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水土流失效应
    赵文武
    傅伯杰
    陈利顶
    吕一河
    刘永琴
    [J]. 生态学报, 2004, (07) : 1358 - 1364
  • [9] SWAT模型的水量平衡及其在梭磨河流域的应用
    陈军锋
    陈秀万
    [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2) : 265 - 270
  • [10] 三江平原沼泽性河流径流演变的驱动力分析
    邓伟
    栾兆擎
    罗先香
    何岩
    [J]. 地理学报, 2002, (05) : 603 -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