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苏联集体农庄制度的几个问题

被引:1
作者
王树桐
机构
关键词
集体农庄; 机器拖拉机站; 农业劳动组合; 农业机器站; 报酬制度;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苏联; 劳动者; 农民; 生产方式; 生产力; 重工业; 牧业; 畜牧业; 农产品产量; 粮食产量; 国家工业化; 劳动生产率; 综合经济; 国民经济; 农业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 富农阶级; 三十年代;
D O I
10.16502/j.cnki.11-3404/d.1984.02.006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苏联的集体农庄制度是十月革命以后,主要是在三十年代,在改造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农业制度。自从创立以来它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至今仍然是史学界、经济学界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这里仅就三十年代集体农庄制度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一、建立集体农业制度是苏维埃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十月革命前,俄国的农业制度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迟缓,农奴制残余浓厚,小农经济占主要地
引用
收藏
页码:81 / 95
页数:15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