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品种对于赤微病的抵抗性

被引:5
作者
夏禹甸
蕭慶璞
高傳勳
机构
[1] 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小麦品种; 程度; 被害率; 小穗数; 抽穗期; 抵抗性;
D O I
10.13926/j.cnki.apps.1955.01.002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一)小麦赤微病在苏、浙、皖的稻麦两熟地区经常严重发生,1952及1954年两度猖獗流行,造成苏南及浙江地区小麦生产上的严重损失。通过调查,发现各地小麦品种对病害的反应确有显著差异。地方品种,一般发病较轻,而改良品种如“2905”、“2419”、“玉皮”、“矮立多”等,常常严重地感染病害。(二)1952年在自然情况下,观察此较235个小麦品种结果,虽没有一个品种不发病,但品种间的发病率相差极大,自0.9%至89.1%,而不同品种感染程度的轻重与抽穗期及成熟期的早迟关系不大。(三)1954年大田人工接种结果,效果显著,供试40个品种接种区的最高发病率达77.7%,而自然感染区的最高发病率只有7.1%。在接种试验中,初步证明:(1)大量有效的病原体与适合病害发生的气候因子同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2)接种方法,用菌丝体接种与用分生孢子接种的效果,并无多大差别;(3)品种的抽穗先后,与发病轻重无一定关系。(四)温室试验指出,小麦自抽穗至糊熟各期麦穗被害率相似,但小穗的被害率在抽穗期最低,开花以后,有愈近成熟感染程度愈重的趋势。(五)开花期接种后的小麦,置於25℃的麦穗被害率和置於15℃的相似,但前者的小穗被害率此后者高。日间25℃和夜间15℃交替的变温处理,发病情形与始终置於25℃的相近。(六)不同小麦品种对于赤微病具有相对稳定的抵抗性或感染性。“5201”及“5204”等杂交系,在自然感染和人工接种情形下,发病都很轻微,并且具有早熟、丰产、秆硬和高度抵抗条锈等优良特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30
页数:12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