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癌中血管生成拟态的三维细胞培养及组织学研究

被引:19
作者
赵静
黄江生
杨爱军
王晨昱
刘伟
李敏
机构
[1] 兰州大学病理学研究所
关键词
肝肿瘤; HepG2细胞; 血管生成拟态; 三维培养; 免疫组织化学; 组织化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35.7 [肝肿瘤];
学科分类号
100214 ;
摘要
背景与目的: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存在于恶性肿瘤中的血液供应方式。拟态血管由肿瘤细胞围成,无内皮细胞衬覆的管道样结构,其间有血液通过。目前对拟态血管的研究多局限在高侵袭性、双向分化的恶性肿瘤,对上皮来源的肿瘤很少涉及。本研究通过细胞三维培养,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并探讨其形成过程及结构特点。方法:建立肝癌细胞株HepG2的三维培养模型,并收集15例肝癌石蜡包埋样本进行过碘酸雪夫氏(PAS)及CD31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以及PAS与Ferritin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观察肝细胞肝癌中的血管生成拟态。结果:肝癌细胞三维培养两天时伸出细长突起,培养7天时彼此之间相互连接形成网络样、环状结构。15例肝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血管内皮CD31染色均为阳性,肝癌细胞Ferritin染色均为阳性。其中7例免疫组织化学与组织化学双重染色可见CD31阴性Ferritin阳性的肝癌细胞围成管道样结构,一层PAS阳性物质将肿瘤细胞同管腔分隔,肿瘤细胞构成的管腔中可见红细胞存在。并观察到分化良好的肝癌中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少于分化差的肝癌,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肝癌细胞逐渐出现CD31着色阳性倾向。结论:肝癌细胞具有进行自身变形并与胶原蛋白相互作用,形成血管样通道的能力。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血管生成拟态结构获得血液供应。
引用
收藏
页码:123 / 12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三维培养内皮细胞血管样结构形成的作用研究 [J].
张黎军 ;
王则胜 ;
张黎峰 .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06) :638-641
[2]   恶性黑色素瘤血管生成拟态的研究 [J].
孙保存 ;
张诗武 ;
赵秀兰 ;
郝希山 .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3, (06) :45-49
[3]   双向分化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的分子机制初步观察 [J].
郝希山 ;
孙保存 ;
张诗武 ;
赵秀兰 .
中华肿瘤杂志, 2003, (06) :8-10
[4]   三维培养内皮细胞形成血管样结构的实验研究 [J].
夏豪 ;
李庚山 ;
李建军 ;
王晋明 ;
尹丽娅 ;
李晓艳 .
微循环学杂志, 2000, (02) :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