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7 条
6000年以来水稻土剖面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初探
被引:17
作者:
李久海
董元华
曹志洪
王辉
安琼
胡正义
杨林章
林先贵
尹睿
机构:
[1]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2] 南京土壤研究所-香港浸会大学土壤与环境联合开放实验室 南京
来源: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古水稻土;
剖面;
分布;
来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3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2803 ;
120405 ;
摘要:
研究了多环芳烃(PAHs)在含6000a(马家浜文化时期)古水稻土的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并对其可能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各层土壤中PAHs的总量在25.9202.9μgkg-1之间,并主要富集在表层土壤,其中含量较高的化合物及其大小顺序为Nap>Phe>Fla>Pyr,4环以上的PAHs占总量的51.8%。表层以下各层土壤中PAHs含量大幅降低,检出种类也有所减少,并主要以2、3环化合物为主,古水稻土中4环以上的芳烃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达37%。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Chr、BkF、BaA、IcP、BbF、Pyr、BaP、DaA和Fla等化合物主要是人为产生,Flu和Phe由生物合成,而Nap、BgP和Ant则可能来源于人为产生和生物合成的共同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41 / 46
页数: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