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5日安徽致灾大风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7
作者
李劲 [1 ,2 ]
顾松山 [1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 安徽省气象台
关键词
致灾大风; 阵风锋; 干线; 海风锋;
D O I
10.13989/j.cnki.0517-6611.2010.14.072
中图分类号
S424 [风灾];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红外卫星云图,结合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09年6月5日发生在安徽的致灾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此次大风过程是由发展强烈的强对流系统引起的,其产生于对流层中高层槽后干冷空气向南大范围扩散,低层辐合,大气层结非常不稳定,深层大气垂直风切变中等的背景下。高空冷平流和低空暖平流产生的对流不稳定是强对流天气系统形成的基本条件。低层存在干线和风向辐合为强对流发生提供了触发机制。对流风暴下部强烈冷性下沉气流形成了地面雷暴高压,雷暴高压与周边低压区之间较大的气压梯度是形成地面大风的主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7443 / 7445+7457 +7457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南京地区初夏一次阵风锋过程的分析与识别 [J].
夏文梅 ;
慕熙昱 ;
徐芬 ;
徐琪 ;
王可法 .
高原气象, 2009, 28 (04) :836-845
[2]   安徽一次强烈龙卷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 [J].
俞小鼎 ;
郑媛媛 ;
张爱民 ;
姚叶青 ;
方翀 .
高原气象 , 2006, (05) :914-924
[3]   北京地区夏季边界层急流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J].
孙继松 .
大气科学, 2005, (03) :445-452
[4]   北京地区雹暴气流结构的研究 [J].
葛润生 ;
姜海燕 ;
彭红 .
应用气象学报, 1998, (01) :2-8
[5]  
中尺度气象学[M]. 气象出版社 , 寿绍文,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