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两个亚热带优质蛋白玉米群体的适应性混合选择研究 Ⅱ.相关响应

被引:21
作者
张世煌
石德权
徐家舜
康继伟
汪黎明
杨引福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
[2]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成都
[3] 山东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济南
[4] 陕西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武功
关键词
玉米; 混合选择; 外来种质; 相关响应; 产量; 植株形态; 收获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两个源于亚热带的优质蛋白玉米(QPM)群体,中群13和中群14中,对早开花性状进行4轮混合选择,籽粒产量和植株形态特征发生显著的相关响应。1989至1991年在北京作的3年评价试验中,中群13和中群14平均每轮每亩籽粒产量分别增加41.8(28.7%)和41.5kg(29.0%),与线性回归响应(b=37.4和40.4kg)相吻合。1991年在北京、济南、武功、成都和海南三亚作的5点联合试验中,平均每轮增加产量13.3(5.4%)和12.5kg(5.1%),与线性回归响应(b=12.7和1O.1kg)吻合。籽粒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空株率减少,单株有效穗数增多。本试验中产量与单株穗数有高度正相关(r=0.96)。经过前3轮混合选择,单株结穗数分别从0.55增加到0.98和0.99,平均每轮增益26.1%和26.7%。籽粒产量增加的第二个原因是提高了经济系数,经过前3轮选择,分别从0.29和0.28提高到0.44和0.42。同时,单株穗粒重也有所提高,平均每轮增加6.1和7.3g。在多点联合试验中,改良群体的株高和穗位高度呈下降趋势,但统计上差异不显著。单株叶片数则显著减少,平均每轮减少0.49和0.35片。多点联合方差分析表明,籽粒产量和叶片数表现出显著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这可能与各轮群体对光周期敏感性的差异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513 / 51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玉米轮回选择的理论与实践.[M].(美)哈洛威(Hallauer;A.R.)著;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编;.农业出版社.1989,
[2]   对两个亚热带优质蛋白玉米群体的适应性混合选择研究——Ⅰ.开花期性状的直接选择响应 [J].
张世煌 ;
石德权 ;
徐家舜 ;
杨引福 ;
康继伟 ;
汪黎明 .
作物学报, 1995, (03) :271-280
[3]   玉米单株穗数及其它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与遗传变异分析 [J].
郭平仲 ;
C. O. Gardner ;
M.Obaidi .
遗传学报, 1986, (01) :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