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强度曝气技术修复河道黑臭水体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44
作者
谌伟 [1 ,2 ]
李小平 [2 ]
孙从军 [2 ]
赵振 [2 ]
机构
[1]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2] 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受污染河道; 低强度曝气; 溶解氧; 水体修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703 [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3002 ;
摘要
以受污染河道的黑臭水体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三种曝气方式(低强度连续曝气、间歇曝气和高强度连续曝气)对水体的修复效果,分析了低强度曝气技术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对于流量较小的缓速滞流河道,长期采用低强度曝气可达到降低污染负荷、消除水体黑臭的效果;以氨氮去除率达98%为控制指标,低强度曝气能耗仅为高强度连续曝气的6.25%和间歇曝气的17.24%,大大降低了曝气经济成本。
引用
收藏
页码:57 / 59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不同溶解氧水平对控制底泥向上覆水体释放污染物的影响研究 [J].
李文红 ;
陈英旭 ;
孙建平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3, (02) :170-173
[2]   苏州河支流综合整治工程 [J].
陈伟 ;
徐左正 ;
叶舜涛 ;
朱浩川 ;
沈建群 .
给水排水, 2002, (02) :31-34+1
[3]   人工曝气复氧治理黑臭河流附视频 [J].
周杰 ;
章永泰 ;
杨贤智 .
中国给水排水, 2001, (04) :47-49
[4]   河道曝气技术在河流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J].
孙从军 ;
张明旭 .
环境保护, 2001, (04) :12-14+20
[5]   纯氧曝气在污水处理和河道复氧中的应用附视频 [J].
凌晖 ;
王诚信 ;
史可红 .
中国给水排水, 1999, (08) :50-52
[6]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魏复盛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