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双季稻区杂草地和稻田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群落动态

被引:23
作者
刘雨芳
古德祥
张古忍
机构
[1] 湖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 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
[3] 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双季稻区; 杂草地生境; 捕食性节肢动物; 群落重建; 种库;
D O I
10.16380/j.kcxb.2003.05.009
中图分类号
S185 [农业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用吸虫器采样法 ,于 1998年对广东省大沙镇双季稻区两块相邻的杂草地和稻田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在杂草地生境中共采集到 73种捕食性节肢动物 ,其中 5 5种为蜘蛛 ,18种为昆虫。 3月 2 1日 ,早稻田翻耕前 ,在杂草地中采集到 33种捕食性节肢动物 ,密度为 130头 m2 。 4月 4日 ,水稻移栽 1周后 ,在杂草地中采到 2 9种捕食性节肢动物 ,密度为 92头 m2 ;同期在稻田中采到 12种捕食性节肢动物 ,密度为 16 2头 m2 。 5月 13日早稻成熟前期 ,在杂草地中只采到 19种捕食性节肢动物 ,密度为 2 8头 m2 ;而此期 ,在稻田中采到 2 7种捕食性节肢动物 ,密度为 5 3 2头 m2 。在晚稻生长期 ,杂草地捕食性节肢动物与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物种数和密度的变化与早稻生长期情况相似。杂草地与稻田两生境间的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性系数大于 0 5 ,由此可见 ,这两类生境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物种组成是非常相似的 ,具有较多的共有种。杂草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可能是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重建的重要种库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591 / 59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用ELISA方法研究稻田节肢动物的食物关系 [J].
刘雨芳 ;
张古忍 ;
古德祥 ;
温瑞贞 .
昆虫学报, 2002, (03) :352-358
[2]   利用改装的吸虫器研究稻田节肢动物群落 [J].
刘雨芳 ;
张古忍 ;
古德祥 .
植物保护, 1999, (06) :39-40
[3]   稻田蜘蛛群落的重建及与其种库的相关性 [J].
古德祥 ;
张古忍 ;
张文庆 ;
邱道寿 ;
温瑞贞 .
蛛形学报, 1999, (02) :89-94
[4]   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种库与群落的重建 [J].
张古忍 ;
古德祥 ;
张文庆 .
中国生物防治, 1997, (02) :19-22
[5]   稻田田埂昆虫群落与田埂杂草关系的研究 [J].
庄西卿 .
生态学报, 1989, (01) :35-40
[6]  
中国狼蛛[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尹长民等著, 1997
[7]  
昆虫数学生态学[M]. 科学出版社 , 丁岩钦著, 1994
[8]  
植物群落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王伯荪 编, 1987
[9]  
Interchanges of insects between Agricultural and Surrounding Landscapes .2 Paul,C,Marino,D. .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