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顶夏季气溶胶数浓度特征及其输送潜在源区

被引:82
作者
王爱平 [1 ,2 ]
朱彬 [1 ,2 ]
银燕 [2 ]
金莲姬 [2 ]
张磊 [2 ]
机构
[1] 不详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3] 不详
[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5] 不详
关键词
黄山; 积聚模态; 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SCF); 重轨迹分析法(CWT); 潜在源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轨迹聚类方法对2011年6~8月黄山光明顶的气团轨迹进行聚类分组,得到2011年夏季到达黄山顶的主要气团输送轨迹,结合黄山顶的气溶胶数浓度观测资料,分析不同类型输送轨迹与黄山顶积聚模态颗粒物数浓度的关系.利用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SCF(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 analysis)定性分析了不同气团背景下黄山顶积聚模态颗粒物数浓度的潜在源区,最后结合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concentration weighted field)定量分析不同潜在源区对黄山顶积聚模态颗粒物数浓度的贡献.结果表明,积聚模态颗粒物(0.5~1μm)数浓度约占0.5~20μm颗粒物数浓度的94.9%;黄山顶6~8月大陆气团的发生频率最高,约43.4%;影响黄山光明顶积聚模态颗粒物数浓度的潜在源区主要来自一些工业发达人口密集的城市群:湖北东部、安徽中部、河南、江西境内、两广交界处、湖南南部以及浙江北部地区.而垂直方向上,来自西北和西南方向高度约2~5km的自由对流层气团对黄山顶积聚模态粒子数浓度贡献较大.
引用
收藏
页码:852 / 86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2011年6-8月平流输送对黄山顶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J].
张磊 ;
金莲姬 ;
朱彬 ;
银燕 .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 (06) :969-978
[2]  
兰州市夏秋季颗粒物谱分布特征研究[J]. 赵素平,余晔,陈晋北,刘娜,何建军.环境科学. 2012(03)
[3]   APS-SMPS-WPS对南京夏季气溶胶数浓度的对比观测 [J].
王飞 ;
朱彬 ;
康汉清 ;
高晋徽 .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 (09) :1416-1423
[4]   广州市春季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及能见度研究 [J].
张涛 ;
陶俊 ;
王伯光 ;
张仁健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0, 27 (03) :331-337
[5]   黄山大气气溶胶微观特性的观测研究 [J].
银燕 ;
陈晨 ;
陈魁 ;
安俊琳 ;
王巍巍 ;
林振毅 ;
严家德 ;
王静 .
大气科学学报, 2010, 33 (02) :129-136
[6]   长江三角洲地区四省会城市PM10污染特征 [J].
石春娥 ;
翟武全 ;
杨军 ;
王水 ;
姚克亚 .
高原气象, 2008, (02) :408-414
[7]   南京北郊大气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 [J].
钱凌 ;
银燕 ;
童尧青 ;
王巍巍 ;
魏玉香 .
中国环境科学, 2008, (01) :18-22
[8]   南京地区霾天气特征分析 [J].
童尧青 ;
银燕 ;
钱凌 ;
安俊琳 .
中国环境科学, 2007, (05) :584-588
[9]   济南夏季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及来源机理分析 [J].
高健 ;
王进 ;
程淑会 ;
杨凌霄 ;
王文兴 ;
王韬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7, (05) :680-687
[10]  
泰山大气气溶胶数谱分布特征及光学特性研究[D]. 沈小静.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