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对地表径流及土壤物理性状影响的研究

被引:5
作者
杨会侠 [1 ]
张景根 [1 ]
张雨鹏 [1 ]
高巍 [2 ]
王卫 [1 ]
陶玉柱 [1 ]
白荣芬 [1 ]
机构
[1] 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
[2] 本溪市草河口气象站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植被恢复; 地表径流; 土壤物理性状; 生态效益;
D O I
10.16115/j.cnki.issn.1005-7129.2007.04.012
中图分类号
S714.7 [森林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通过对辽东山区退耕还林综合效益监测场不同恢复模式3 a连续的定点观测,结果表明:坡耕地在退耕后具有较强的植被自然恢复能力,生态防护功能增强,人工辅助措施能加速植被恢复速度;退耕后对水土流失的控制作用显著,年均减少泥土流失量达103.91 g·m-2以上,总体防护效果呈现为自然区>乔灌区>乔木区>对照区;退耕还林还草一定程度地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土壤的渗透性能增强,提高了坡地的水土保持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29 / 3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其制度建设 [J].
王敏 .
绿色中国, 2005, (06) :42-43
[2]   退耕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坡面径流的影响 [J].
张学权 ;
胡庭兴 .
四川林业科技, 2005, (01) :28-31
[3]   国外退耕实践及其对我国退耕工程实施的启示 [J].
张蓬涛 ;
杨艳昭 ;
封志明 .
水土保持通报, 2005, (01) :107-110
[4]   塔里木河中下游退耕还林还草综合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J].
古丽努尔·沙布尔哈孜 ;
尹林克 ;
热合木都拉·阿地拉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4, (05) :80-83
[5]   我国退耕还林研究进展与基本途径探讨 [J].
杨正礼 .
林业科学研究 , 2004, (04) :512-518
[6]   黄土丘陵区退耕坡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及其对土壤入渗的影响 [J].
董三孝 .
水土保持通报, 2004, (04) :1-5
[7]   坡面水土保持林地地表径流挟沙能力研究 [J].
张建军 ;
毕华兴 ;
张宝颖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3, (05) :25-28
[8]   喀斯特山区退耕还林(草)保持水土生态效益研究 [J].
罗海波 ;
钱晓刚 ;
刘方 ;
何腾兵 ;
宋光煜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3, (04) :31-34+41
[9]   黄土高原退耕地的生态恢复 [J].
侯扶江 ;
肖金玉 ;
南志标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08) :923-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