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化牙鲆幼鱼与角叉菜和孔石莼混养的能量平衡和体色恢复率

被引:5
作者
王吉桥 [1 ]
邓宏相 [1 ]
王秀新 [1 ]
刘海金 [2 ]
机构
[1] 大连水产学院农业部海洋水产增养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关键词
白化牙鲆; 石莼; 角叉菜; 能量收支; 密度; 能量分配模式;
D O I
10.16535/j.cnki.dlhyxb.2005.04.005
中图分类号
S917 [水产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将体重为(5.04±2.14)g、体长为(8.15±2.84)cm的白化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饲养在容积38 L、底面直径17 cm的白色塑料桶中,放养密度为15尾/桶。试验共设7组,分别放入密度为0(对照组)、1、2、3 g/L的孔石莼Ulva pertusavar和3、5、7 g/L的角叉菜Pelvetua siliquosa,每组设3个重复,自然光照。30 d的生长试验表明,牙鲆与石莼混养能改善水质,促进牙鲆体色恢复。第二个阶段的试验,白化牙鲆仅与石莼混养,放养密度为10尾/桶。试验共设4组,每组放入石莼的密度(湿重)分别为4、3、2、0 g/L,记为H、I、J、K组,每组设3个重复。测定牙鲆的能量收支和体色恢复率(即试验结束和开始时白化鱼有眼侧正常体色的面积分别占试验结束和开始时有眼侧总面积的百分比之差)。经60 d的饲养,各组鱼的能量平衡式如下:H组100C=8.99F+5.66U+29.60R+46.33G(平衡率为90.58%);I组100C=7.20F+6.28U+33.20R+41.52G(平衡率为88.20%);J组100C=7.53F+7.13U+35.60R+36.62G(平衡率为86.88%);K组(对照组)100C=8.40F+7.04U+44.90R+29.91G(平衡率为90.25%),其中H、I、J 3个试验组鱼的生长能占同化能的比例分别比对照组的增加了16.42%、11.61%和6.71%;体色恢复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依次为I组>J组>H组>K组(对照组)。
引用
收藏
页码:283 / 28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比目鱼体色异常的机理与对策 [J].
王吉桥 ;
许建和 ;
张弼 .
海洋科学, 2002, (02) :27-30
[2]   不同密度的石莼与中国对虾的混养实验 [J].
王吉桥 ;
靳翠丽 ;
张欣 ;
刘革利 .
水产学报, 2001, (01) :32-37
[3]   摄食水平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 [J].
线薇薇 ;
朱鑫华 .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3) :453-458
[4]   牙鲆幼鱼能量代谢的初步研究 [J].
张美昭 ;
张兆琪 ;
郑春波 ;
李吉清 .
中国水产科学, 1999, (01) :76-79
[5]   海、淡水鱼类能量收支的比较综述 [J].
王瑁 .
海洋湖沼通报, 1998, (03) :64-68
[6]   关于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Temminck et Schlegel)白化诱因的探讨 [J].
黄瑞 ;
北岛力 ;
柯才焕 .
现代渔业信息, 1997, (09) :21-23
[7]   日本牙鲆人工苗种体色异常的研究现状 [J].
孙光 .
水产学报, 1988, (02) :177-182
[8]  
牙鲆 石斑鱼养殖技术[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谢忠明主编, 1999
[9]   Effects of sandy substrate and light on hypermelanosis of the blind side in cultured Japanes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J].
Nakahiro Iwata ;
Kotaro Kikuchi .
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1998, 52 :291-297
[10]  
Process of pigment cell differentiation in skin on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Japanes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 during metamorphosis[J] . Tadahisa Seikai.Japanese Journal of Ichthyology . 199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