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的象征符号、阈限和国家认同建构

被引:15
作者
李华君 [1 ]
窦聪颖 [1 ]
滕姗姗 [2 ]
机构
[1]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2]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政治仪式; 象征符号; 阈限; 国家认同;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以下简称9·3阅兵)既是一场庄严的政治仪式,又是一场盛大的媒介仪式,具有人类学、符号学、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层面的重要意义。阅兵中的象征符号是仪式语境中独特结构的基本单元,也是国家形象的集中体现。在众多符号所营造的氛围中,仪式的阈限过程得以显现,仪式参与者就同一方向的需求达成交融的同志关系。这种关系虽然是暂时的,但为国家认同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93 / 99+114+151 +11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象征人类学视野中象征的构成要素 [J].
瞿明安 .
贵州社会科学, 2013, (08) :40-43
[2]   政治仪式中的权力再生产:政治记忆的双重刻写 [J].
王海洲 .
江海学刊, 2012, (04) :186-190
[3]   作为媒介景观的政治仪式:国庆阅兵(1949-2009)的政治传播学研究 [J].
王海洲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9, 16 (04) :53-60+109
[4]  
布莱克维尔政治社会学指南.[M].(英) 纳什; (英) 斯科特; 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5]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法)爱弥尔·涂尔干(EmileDurkheim)著;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  
仪式过程.[M].黄剑波;柳博赟译;维克多·特纳(VictorTurner)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  
象征之林.[M].(英) 特纳; 著.商务印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