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围观”到“行动”:情感驱策、微博互动与理性复归

被引:16
作者
卞清 [1 ]
高波 [2 ]
机构
[1]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2]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
关键词
网络集体行动; 道德情感; 偶然事件; 私人化; 行动者; 道德感; 宜黄事件; 网络事件; 微博互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在新媒介技术的推动下,通过互联网特别是社交媒体,本是区域性、私人化的偶然事件或被迅速放大为全国性的、指向社会公共问题的"新媒体事件",并常伴随着群体性的应激行为,甚至升级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和质性研究发现:微博为行动者的聚集提供了一个"异托邦"式的"想象空间",形成由情感驱动到行为互动的"情感共同体"。如何理解这些应激行为在互联网上的传播与演变机制,找寻可能的引导方法,营建道德情感与社会理性复归的网络空间,实现无序"围观"向有序参与的良性转换,并进而累积道德情感、社会资本和公众参与的"正能量",推动形成事件当事人、网络围观者、集体行动者和政府处置者之间的"理性循环",日渐成为关系到中国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10 / 17+109 +10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 [J].
应星 .
开放时代, 2007, (06) :106-120
[2]   另类空间 [J].
M.福柯 ;
王喆法 .
世界哲学, 2006, (06) :52-57
[3]   集体行动的情感逻辑 [J].
郭景萍 .
河北学刊, 2006, (02) :81-86
[4]   空间的哲学:福柯的“异托邦”概念 [J].
尚杰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3) :18-24
[5]  
“气”与抗争政治[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应星, 2011
[6]  
政府传播论[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高波, 2008
[7]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赵鼎新著, 2006
[8]  
The Emotions of Protest: Affective and Reactive Emotions In and Around Social Movements[J] . James M. Jasper.Sociological Forum . 1998 (3)
[9]  
Ecologies of Social Movements: Student Mobilization during the 1989 Prodemocracy Movement in Beijing[J] . Dingxin Zhao.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1998 (6)
[10]  
董崇飞电话采访记录 .2 .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