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52
作者
刘芳 [1 ]
闫慧敏 [1 ]
刘纪远 [1 ]
肖向明 [2 ,3 ]
秦元伟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微生物与植物生物系空间分析中心
[3] 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土地利用强度; 分类系统; 空间分异; 可持续性;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2 [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3306 ; 0903 ;
摘要
土地利用强度直接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土地利用可持续程度的重要测度指标。当前土地科学研究主要关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土地利用强度的高分辨率时空表达尚在探索阶段。本文基于土地利用栅格成分数据、遥感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空间化指标要素,根据地表被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及其可逆性分为人工地类、半人工地类、半天然地类、天然地类4个一级类型;依据耕作强度、人口密度等人类活动强度指标分为22个二级类型,获得空间分辨率为1 km的中国土地利用强度图。21世纪初全国人工地类、半人工地类、半天然地类和天然地类的面积比例分别为0.71%、19.36%、58.93%和21%,人口分布密集的东南部土地利用强度类型多样,且整体高于人口稀疏的西北部;随着经度的增加,土地利用强度类型由以天然地类和半天然地类为主转变为半天然地类和半人工地类为主;东部省市区土地利用强度高于中、西部,西部省市区土地利用强度最低;土地利用强度类型呈区域性集聚分布。与已有研究相比,该研究有效刻画了中国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异质性,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交互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可持续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130 / 1143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43 条
[1]   2000-2010年中国退牧还草工程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J].
张海燕 ;
樊江文 ;
邵全琴 .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 (07) :840-853
[2]   中国城市脆弱性的综合测度与空间分异特征 [J].
方创琳 ;
王岩 .
地理学报, 2015, 70 (02) :234-247
[3]   中国县域国土空间集约利用计量测度与影响机理 [J].
李广东 ;
方创琳 .
地理学报, 2014, 69 (12) :1739-1752
[4]   草地载畜量研究进展:中国草畜平衡研究困境与展望 [J].
徐敏云 .
草业学报, 2014, 23 (05) :321-329
[5]   土地利用集约化研究的回顾与未来工作重点 [J].
朱会义 ;
孙明慧 .
地理学报, 2014, 69 (09) :1346-1357
[6]   基于能值理论的中国耕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化分析 [J].
姚成胜 ;
黄琳 ;
吕晞 ;
段敏 .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 (08) :1-12
[7]  
Multiple Cropping Intensity in China Derived from Agro-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and MODIS Data[J]. YAN Huimin,XIAO Xiangming,HUANG Heqing,LIU Jiyuan,CHEN Jingqing,BAI Xuehong.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4(02)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英文) [J].
刘纪远 ;
匡文慧 ;
张增祥 ;
徐新良 ;
秦元伟 ;
宁佳 ;
周万村 ;
张树文 ;
李仁东 ;
颜长珍 ;
吴世新 ;
史学正 ;
江南 ;
于东升 ;
潘贤章 ;
迟文峰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4, 24 (02) :195-210
[9]   大渡河上游河谷与半山区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影响因素的对比分析 [J].
花晓波 ;
阎建忠 ;
王琦 ;
张叶生 .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 (20) :234-244
[10]   重塑能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 [J].
戴彦德 ;
朱跃中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 28 (02) :239-24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