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分析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及意义

被引:46
作者
刘稼
机构
[1] 甘肃中医学院
[2] 甘肃兰州
关键词
聚类分析; 中医药研究; 数据分析手段;
D O I
10.13193/j.archtcm.2004.05.156.liuj.079
中图分类号
R2-03 [中医现代化研究];
学科分类号
100602 ;
摘要
从辨证研究、中医文献研究、中药研究等三方面 ,论述了聚类分析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得出采用聚类分析方法 ,可以使数据结果更具客观性 ,并有省时、省力的优点。
引用
收藏
页码:927 / 928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如何将数学方法应用于现代中医药学研究 [J].
孟庆刚 ;
郭书文 ;
王永炎 ;
鲁兆麟 ;
李德华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0, (08) :21-22+48
[2]   月经过多证候学的系统聚类分析 [J].
李秀昌 ;
张红 ;
周喆 .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1999, (01) :33-34
[3]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多元分析 [J].
梁伟雄 ;
温泽淮 ;
欧爱华 ;
王奇 ;
黄培新 ;
刘茂才 ;
赖世隆 .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8, (04) :54-58
[4]   明清时期津液亏损病案573例辨证用药统计分析 [J].
周德生 .
中医药研究, 1998, (04) :14-16
[5]   紫外光谱聚类分析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J].
李水福 ;
胡清宇 .
时珍国药研究, 1997, (01)
[6]   用计量化方法探讨《傅青主女科》方药特点及作者真伪 [J].
周铭心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6, (06) :55-59
[7]   计算机模式识别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判断与常规临床判断的比较 [J].
邓兆智,何羿婷,余煜棉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6, (12) :727-729
[8]   体质的聚类研究 [J].
何裕民 ;
王莉 ;
石凤亭 ;
楚更武 ;
张大凤 ;
徐云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6, (05) :10-12
[9]   体质聚类研究与辨证体系重建 [J].
何裕民 .
中医研究, 1996, (05) :5-8
[10]   中风病始发态证候发生与组合规律的临床研究 [J].
王顺道 ;
任占利 ;
杜梦华 ;
解庆凡 ;
贾滋欣 .
中国医药学报, 1996, (03) :17-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