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辨析

被引:25
作者
王海明
机构
[1]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
关键词
人性; 道德目的; 道德终极标准; 善恶原则; 利己主义; 利他主义;
D O I
10.16366/j.cnki.1000-2359.2001.01.005
中图分类号
B82 [伦理学(道德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他主义道德虽然坚持了无私利他 ,鼓舞了人们无私奉献的至善热忱 ,却反对一切个人利益的追求 ,抛弃为己利他和单纯利己原则 ,而以无私利他要求人的一切行为。这样 ,一方面 ,它对每个人的欲望和自由侵犯便最为严重 :它侵犯、否定每个人的一切目的利己的欲望和自由 ;另一方面 ,它增进社会和每个人利益最为缓慢 ,因为它否定目的利己、反对一切个人利益的追求 ,也就堵塞了人们增进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最有力的源泉。于是 ,合而言之 ,利他主义道德是给予每个人的利与害的比值最小的道德 ,因而也就是最为恶劣的道德。反之 ,利己主义道德否定、反对无私利他、自我牺牲 ,而把利己不损人奉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原则。因此 ,一方面 ,利己主义对每个人的欲望和自由侵犯较为轻微 :它仅仅侵犯、否定每个人的损人的欲望和自由 ;另一方面 ,它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又颇为迅速 ,因为它肯定为己利他 ,肯定一切利己不损人的行为 ,鼓励一切有利社会和他人的个人利益的追求 ,也就开放了增进社会和每个人利益的最有力的源泉。于是 ,合而言之 ,利己主义道德便是给予每个人的利与害的比值较大的道德 ,因而也就是较为优良的道德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吕氏春秋.重己.审为....,
[2]  
存在与时间.[M].[德]海德格尔(Heiderger;M·) 著;陈嘉映;王庆节 译.三联书店.1987,
[3]  
存在与虚无.[M].[法]让-保尔·萨特(Jean-Paul Sartre) 著;陈宣良等 译.三联书店.1987,
[4]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M].[德]尼采 著;尹溟 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5]  
文明及其缺憾.[M].(奥)弗洛伊德(Freud;S.)著;傅雅芳;郝冬瑾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6]  
性爱与文明.[M].(奥)弗洛伊德(Freud;S.)著;滕守尧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7]  
追寻自我.[M].(美)弗洛姆著;苏 娜;安 定译;.延边大学出版社.1987,
[8]  
高觉敷心理学文选.[M].高觉敷 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
[9]  
快乐的科学.[M].(德)尼采(Nietzsche;F.)著;余鸿荣译;.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
[10]  
图腾与禁忌.[M].[]佛洛伊 著;杨庸一 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