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的生成逻辑与隐士身份的建构机制——一项关于中国隐士的社会史研究

被引:10
作者
胡翼鹏
机构
[1]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隐; 隐士; 身份; 生成逻辑; 建构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I206.2 [古代文学(~1840年)];
学科分类号
0501 ;
摘要
中国的隐士是一个身份群体,建基于共同的生活方式和行动模式——隐,以及社会对"隐"的声望评价。隐士坚持不仕,通过逃遁、托病等方式拒绝与官贵接触,以不入城市、山衣野服与纵情饮酒等形式塑造自我,而社会舆论、政权机构和史家则根据隐士的角色实践进行甄别与确认。因此,"隐"与隐士身份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生成过程,即意欲成为隐士的个人和尊仰隐士的各个社会群体,共同致力于"隐"的生成与隐士身份的建构。"隐"不是个别人的专利特权,而是社会的共享价值,不同社会群体接纳与尊崇隐士,在于借助"隐"来表达各自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诉求。
引用
收藏
页码:45 / 62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民国文化隐者录.[M].方韶毅; 著.金城出版社.2010,
[2]  
即神即心.[M].程乐松;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  
中国人类学评论.[M].王铭铭; 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
[4]  
岩穴之士.[M].(澳) 文青云; 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5]  
空谷幽兰.[M].(美) 波特; 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6]  
苏北人在上海.[M].(美) 霍尼格;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7]  
乌合之众.[M].(法) 勒庞; 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8]  
隐士的真谛.[M].马华;陈正宏[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9]  
隐士与解脱.[M].冷成金著;.作家出版社.1997,
[10]  
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M].王处辉著;.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