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水稻生产的地域分布和环境制约

被引:40
作者
邹逸麟
机构
[1]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新石器时代晚期; 稻田务; 郑白渠; 地域分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黄河流域(历史时期包括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所及的海河流域和黄淮平原)种植水稻大致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由于气候、降水、土壤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水稻生产始终没有在当地的粮食作物中占主要地位。不过,黄河流域开发较早,耕种技术比较先进,唐代中叶以前是我国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区,所以水稻生产曾有过相对发展的时期。以后,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变化,水稻生产渐趋衰落。今天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长江流域、华南和西南诸省,稻田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的90%以上,而黄河流域仅占2—3%。这种南北悬殊的比例,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本文即就黄河流域水稻种植地域分布的历史变迁和兴衰问题,试作初步探讨。
引用
收藏
页码:222 / 23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中的作物——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探索 [J].
黄其煦 .
农业考古, 1982, (02) :55-61
[2]   从考古发现看中国古稻 [J].
吴梓林 .
人文杂志, 1980, (04) :69-72
[3]   安徽寿县牛尾岗的古墓和五河濠城镇新石器时代遗址 [J].
修燕山 ;
白侠 .
考古, 1959, (07) :37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