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业内部就业结构演变的特征、趋势与影响因素分析——兼析服务业分支行业部门就业吸呐能力与潜力

被引:11
作者
邓于君 [1 ,2 ]
机构
[1]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 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科研流动站
关键词
服务业; 就业结构; 演变; 影响因素; 就业潜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719 [服务业]; F249.2 [中国];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2 ; 120202 ; 0202 ; 020207 ; 020106 ; 0701 ; 070104 ;
摘要
尽管服务业就业吸呐能力在三大产业中最强,相对本身而言有明显下降趋势。传统流通服务业运输仓储与商业,占服务业就业比重下降,但占全社会就业比重上升,就业吸呐潜力较大。高端生产者服务业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部门占服务业就业与占全社会就业的比重均上升,两类行业部门就业吸呐能力与潜力都很大。人均GDP、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城镇化率、市场化率是影响服务行业部门就业的重要因素。应采取加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加快城镇(市)化进程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提升服务性行业市场化水平等举措,充分挖掘服务业分支行业部门潜能,增强其就业吸呐能力,缓解就业压力。
引用
收藏
页码:75 / 8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中国服务业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J].
何德旭 ;
姚战琪 ;
程蛟 .
财贸经济, 2009, (08) :99-107
[2]   论现代服务业的隐性就业增长机制 [J].
郑吉昌 ;
何万里 ;
夏晴 .
财贸经济, 2007, (08) :94-98
[3]   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结构变迁对我国的启示 [J].
魏作磊 .
经济管理, 2007, (01) :72-79
[4]   我国服务业的就业特征分析 [J].
张淑君 .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5, (09) :56-59
[5]   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增长难度加大——从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演变轨迹及国际比较看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 [J].
李冠霖 ;
任旺兵 .
财贸经济, 2003, (10) :69-73+96
[6]   全面小康社会与扩大第三产业就业容量研究 [J].
李美云 .
统计研究, 2003, (05) :15-20
[7]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M]. 中国统计出版社 ,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 2008
[8]  
政治算术[M]. 商务印书馆 , (英)配第,W.著, 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