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7”鄂东南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被引:16
作者
肖艳姣 [1 ]
李中华 [2 ]
张端禹 [1 ]
龙利民 [3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2] 湖北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
[3] 武汉中心气象台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冰雹; 下击暴流; 多普勒天气雷达;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2 [中小尺度天气分析];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武汉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7年7月27日发生在武汉及其周边部分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特别是引起武汉、洪湖的冰雹和地面大风灾害的2个强风暴(A、B)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这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天气背景是,副热带高压西侧强烈的西南气流诱发了中小尺度扰动,强的低层垂直风切变,大的垂直不稳定,低层较干和中高层更干的水汽条件。(2)产生灾害性天气的对流系统最初是一条近乎南北向的断续型对流带,强风暴A和B在其成熟阶段都有低层弱回波和中高层悬垂回波结构,最大回波强度均大于60 dBz;风暴A在其崩溃阶段,近地面径向速度迅速增大,随其北移,造成武汉市黄陂区大风灾害;风暴B在平均径向速度图上存在明显的中层气流辐合(MARC),是即将出现地面强辐散风的标识。(3)强回波中心高度迅速降低是地面灾害性天气发生的标识,VIL密度比VIL本身更能反映风暴的强度,特别是当因雷达扫描策略的影响导致探测不到风暴顶或风暴底时。(4)在用冰雹探测算法(HDA)探测冰雹时,要注意修改可调参数,特别是0℃和-20℃环境温度的高度,这样才能大大降低冰雹误报率。
引用
收藏
页码:213 / 21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武汉一次下击暴流天气的成因分析 [J].
崔讲学 ;
张家国 ;
王仁乔 ;
王平 .
暴雨灾害, 2007, (04) :369-371
[2]   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北侧一次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 [J].
龙利民 ;
陈亮 ;
江航东 ;
姜玉印 .
暴雨灾害, 2007, (01) :68-72
[3]   2004年主汛期我国强对流天气灾害统计特征 [J].
王秀荣 ;
毛卫星 ;
郭进修 .
自然灾害学报, 2007, (01) :27-30
[4]   安徽一次强烈龙卷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 [J].
俞小鼎 ;
郑媛媛 ;
张爱民 ;
姚叶青 ;
方翀 .
高原气象 , 2006, (05) :914-924
[5]   云南一次强对流冰雹过程的环流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J].
张腾飞 ;
段旭 ;
鲁亚斌 ;
海云莎 .
高原气象, 2006, (03) :531-538
[6]   一次强飑线的成因及维持和加强机制分析 [J].
姚建群 ;
戴建华 ;
姚祖庆 .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06) :746-753+863
[7]   江西“4·12”降雹过程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J].
郭艳 ;
应冬梅 ;
刘冬梅 .
气象, 2005, (11) :48-52+98
[8]   新一代天气雷达对局地强风暴预警的改善 [J].
俞小鼎 .
气象, 2004, (08) :3-7+26
[9]   一次典型超级单体风暴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分析 [J].
郑媛媛 ;
俞小鼎 ;
方翀 ;
鲍文中 ;
谢亦峰 ;
周昆 ;
陆大春 ;
刘勇 .
气象学报, 2004, (03) :317-328
[10]  
阮均石编著.气象灾害十讲[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